戏院临危机 ,新策解困局
团队成立的第三个月,危机降临。
苏雅雯接到通知,她常年演出的\"沪上春\"茶馆因地块改造即将拆迁。
这个有百年历史的老院子,是上海仅存的几个专业沪剧场地之一。
\"不能拆!\"
会议室里,苏雅雯摔碎了一个茶杯,
\"那里有梅兰芳题字的匾额,周信芳踩过的舞台!\"
程晓阳默默捡起碎片:
\"我查过规划,那里要建商业综合体。
除非...\"
\"除非什么?\"
\"除非我们能证明这个地方的文化价值。\"
程晓阳调出一组数据,
\"过去三年,沪上春的平均上座率不到四成,大多是老年人。
开发商说这是'无效文化空间'。\"
张雨桐突然拍桌:
\"我们办场演出!用新形式证明老剧场也能吸引年轻人!\"
计划迅速成型:
结合AR技术的沉浸式沪剧《雷雨》,现代改编剧本,网络直播。
但预算高达五十万,团队只有程晓阳剩下的十万积蓄。
\"我去谈赞助。\"
唐薇翻着通讯录,
\"有个大学同学在文化基金会。\"
更大的打击接踵而至。
程晓阳的前上司马克从硅谷飞来,带来风投的最后通牒:
一周内回美国,否则撤资。
\"你疯了?\"
马克在酒店酒吧里质问,
\"为了个地方戏放弃AI事业?\"
程晓阳转动着酒杯:
\"你知道我奶奶那代艺人,冬天练功时要把手插进雪里,等冻僵了再唱,为的是让声音不打颤。\"
他抬头直视马克,
\"如果连自己的根都不在乎,写再多代码也是无根之萍。\"
当晚,程晓阳在朋友圈发了一篇长文《我为什么放弃硅谷做沪剧App》。
次日清晨,手机被消息轰炸——文章阅读量破十万,上海电视台文化频道要求采访。
随着文章的广泛传播,社会各界开始关注到“沪上春”茶馆及其背后的沪剧文化。
一时间,老剧场的命运成为了公众热议的话题。
不少网友留言表示,愿意为保留这一文化瑰宝贡献自己的力量,甚至有人提议发起众筹来支持即将举行的沉浸式沪剧《雷雨》演出。
唐薇利用自己在文化基金会的资源,成功争取到了一笔关键性的赞助资金,加上众筹所得,项目预算终于得以解决。
同时,上海本地的一些小有名气的艺术家和企业也被团队的坚持所感动,纷纷表示愿意以低价或免费的方式提供技术支持和物资援助。
张雨桐则带领着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紧锣密鼓地筹备起了这场前所未有的演出。
他们不仅邀请了沪剧名家参与指导,还融入现代舞蹈、电子音乐等元素,力求让传统沪剧焕发新生。
而AR技术的应用,更是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身临其境地体验剧中人物的悲欢离合。
另一边,程晓阳在媒体的关注下,不仅成功吸引了更多投资者的目光,也引起了政府相关部门的注意。
文化局的一位官员亲自致电,表示愿意为“沪上春”茶馆的保留和文化价值的评估提供必要的帮助,并承诺会尽快组织专家团队进行实地考察。
演出前夕,整个城市都沉浸在一片期待之中。
沪上春茶馆外,一幅幅手绘海报和霓虹灯牌在夜幕下闪烁,吸引着过往行人的目光。
网络上,关于此次演出的讨论热度持续攀升,预售票在几分钟内便被抢购一空,连加场票也迅速售罄。
终于,演出之夜来临。
沪上春茶馆内座无虚席,不仅有白发苍苍的老戏迷,更有许多穿着时尚的年轻人,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对传统文化的好奇与尊重。
当大幕缓缓拉开,一场融合了古典与现代、传统与创新的视听盛宴正式上演,观众被深深震撼,掌声雷动。
演出结束后,沪上春茶馆因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此次成功的创新尝试,被正式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获得了长期运营的资金支持。
更重要的是,这次事件激发了公众对于传统戏曲文化的浓厚兴趣,促进了沪剧乃至更多地方戏曲的传承与发展。
程晓阳和他的团队,用他们的智慧和勇气,不仅挽救了一个即将消失的文化地标,更在年轻一代心中种下了传统文化的种子,让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