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房授真传 团队初成形
程阿婆的病房成了临时课堂。
苏雅雯每天下午都来,有时带来自制的梨汤,有时是新谱的曲词。
程晓阳坐在角落敲代码,耳朵却忍不住捕捉那些婉转的唱腔。
\"雅雯啊,\"
一天,程阿婆拉着两人的手,
\"我这辈子最骄傲的不是拿过什么奖,而是把《雷雨》改编成沪剧时,加进了苏州评弹的腔调。
传统不创新,就像没根的浮萍。\"
苏雅雯低头不语。
程晓阳鼓起勇气:
\"苏老师,能不能给我一次机会?\"
他打开笔记本电脑,演示了初步开发的\"沪语精灵\"程序。
AI模拟的虚拟角色正用沪剧唱腔演绎周杰伦的《青花瓷》,滑稽中透着奇妙的和谐。
苏雅雯\"噗嗤\"笑出声,又马上板起脸:
\"不伦不类!\"
\"但您笑了,\"
程晓阳敏锐地指出,
\"如果连笑都做不到,怎么吸引年轻人?\"
程阿婆忽然剧烈咳嗽,护士赶来要求访客离开。
走廊上,苏雅雯叫住程晓阳:
\"下周兰心大戏院有我的专场,来看完再说。\"
演出当晚,程晓阳被震撼了。
苏雅雯在《叛逆的女性》中一人分饰两角,传统唱腔里融入现代舞动作,舞台投影是动态水墨画。
谢幕时,他注意到观众大半是年轻人。
\"我加入。\"
散场后,苏雅雯在后台卸妆时说,
\"但有三个条件:
一,核心唱段必须原汁原味;
二,我要参与算法设计;
三,\"她转身直视程晓阳,
\"你得学唱《燕燕做媒》。\"
一个月后,\"沪语精灵\"团队在wework成立。
除了程晓阳和苏雅雯,还有林峰负责技术,刚从伦敦回来的平面设计师唐薇,以及苏雅雯的师弟、会七种乐器的张雨桐。
程晓阳退掉了回硅谷的机票。
程晓阳站在病房门外,心里五味杂陈。
苏雅雯的激烈反应让他既困惑又受挫, 他没有放弃的念头。
他深知,要让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必须找到一种既尊重传统又能吸引年轻人的方式。
正当他沉思之际,病房内传来轻柔的对话声,是苏雅雯与奶奶程阿婆的温馨交谈。
程晓阳透过门缝,看见苏雅雯紧握着奶奶的手,两人脸上洋溢着久别重逢的喜悦。
这份真挚的情感触动了他,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不仅要保护沪剧,更要让它以新的面貌走进大众视野。
几天后,程晓阳带着修改后的App设计方案再次找到了苏雅雯。
这次,他没有直接提及技术,而是分享了自己对沪剧的理解,以及如何通过这款App讲述沪剧背后的故事,展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他说:
“我想做的,不仅仅是一个教学工具,而是一个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沪剧的每一个音符、每一个动作都能触动人心,让更多人愿意去了解、去爱上它。”
苏雅雯听着,眉头渐渐舒展。程晓阳的热情与真诚,以及他对沪剧深沉的爱,逐渐打消了她的疑虑。
她开始认真考虑起这个方案的可能性,尤其是当程晓阳提到App将包含沪剧名家的口述历史、幕后制作花絮,以及结合现代审美的舞台设计展示时,她的眼中闪烁起了光芒。
“如果我们能够确保技术服务于艺术本身,而不是简单地复制粘贴,或许,这真的能成为沪剧传承的新途径。”
苏雅雯缓缓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
于是,两人开始携手合作。
程晓阳负责技术开发,而苏雅雯则成为内容顾问,她不仅亲自参与录制教学视频,还邀请了多位沪剧界的老艺术家参与,共同打造这个集教育、欣赏、交流于一体的沪剧数字化平台。
经过数月的努力,沪剧教学App终于上线。
它不仅获得了沪剧爱好者的热烈反响,还意外地吸引了大量年轻用户的关注。
用户们通过App学习沪剧唱腔、身段,参与线上沪剧沙龙,分享自己的表演视频,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沪剧社群。
更重要的是,这款App的成功,让更多人看到了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结合的无限可能。
程晓阳和苏雅雯的合作,不仅拯救了沪剧于濒危之境,更为其他传统艺术的传承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在一次沪剧艺术节上,程晓阳和苏雅雯站在舞台上,面对着满场的观众,他们深知,这不仅是沪剧的胜利,更是对传统文化创新传承的一次胜利。
程晓阳看向苏雅雯,两人相视一笑,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