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港片:人在洪兴,开局被b哥暗杀 第848章 它们不是聪明,是怕

“没想到啊,这‘老零件’还能玩出这出戏。”陈立群看着报告,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他转头对身旁的刘建国说,“老李那边,说黑蛇帮的人,跟那些‘游牧基站’,算是结了个‘善缘’。”林小满看着屏幕上那张照片,夜色如墨,雪原一望无际,只有一辆顶着天线的“游牧基站”孤零零地往前开,车顶那道银亮的轨迹,像是划破寂静的流星,又像是钉入黑夜的一根钉子,却带着不屈的生命力。

她随手翻开自己的皮质日记本,指尖划过泛黄的纸页,在最新一页工整地写下:“钉子扎进土里不会走,可人会。只要有人推着它往前,路就一直活着。”心里暗道,这“移动供电桩”就是这样,它自己不会动,但只要人推着它,信号的生命线就永远不会断。

就在她感慨万千之时,千里之外的怒江地下,一阵轻微的“滴滴”声打破了寂静。

一个古老的继电器柜屏幕亮起,上面赫然打印出新增指令:“云南怒江07请求能源支援|坐标共享至LLd链”。

冰冷的字符,却透露出一股急切的求援信号,仿佛这地下系统也感受到了一股来自地表的、生生不息的脉动。

而在这深邃的地下空间,赵振邦看着屏幕上的情求,眉头不自觉地皱了起来。

他手里已经准备好了便携式电源,可当他凑近继电器柜,目光落在那个用于接入电源的接口上时,脸上却闪过一丝难以置信的表情。

那接口的制式,古老得让他仿佛置身于另一个时空,根本不是他所熟知的任何一种标准。

他低头看了看手中的电源,又看了看那个古老的接口,心中泛起一丝莫名的不安,低声自语道:“这……这怎么接?”

地下深处,光线昏暗得像被压缩了一样,只靠几盏应急灯发出冷幽幽的光。

赵振邦的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不是因为温度,而是因为焦躁。

他手里握着那便携式电源,沉甸甸的,可此刻却像个烫手山芋。

目光死死盯着继电器柜上那个陈旧得仿佛从博物馆里扒出来的接口,一股无名火在他心头乱窜。

“这……这怎么接?”他的声音带着一丝挫败,在这静谧的空间里显得格外清晰。

那接口,造型古朴得像是远古部落的图腾,别说是他,就是翻遍所有现代电子设备的标准手册,也找不出一个能对得上的型号。

他手上的便携电源,要么是12V,要么是48V,电压参数标得清清楚楚,可这老古董,明明白白地刻着一行小字:“24V dc稳压”。

好家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这玩意儿就像个挑食的老祖宗,别的它就是不认!

旁边,白天和雷诺也凑了过来,他们是技术骨干,可面对这“古董”,也只能抓耳挠腮。

白天甚至带着几分愤愤不平地嘀咕:“这帮老前辈是故意的吧?就不能用点通用标准吗?还是说,当年这就是他们用来加密的手段?”雷诺则干脆利落地拿出他的多功能检测仪,对着接口一番捣鼓,最后摇了摇头,脸上写满了无奈:“不是接触不良,也不是线路问题,就是……格式不对。”

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股无力感像潮水般涌上每个人的心头。

好不容易激活了这庞大的地下网络,结果却卡死在供电这一最基本的问题上。

这感觉,比一口气跑到终点,却发现没带钥匙开门还要憋屈!

赵振邦烦躁地挠了挠头,心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噌噌往上涨。

他可不是那种轻易认输的主儿,这地脉计划,耗费了多少人的心血,他绝不允许它就这么卡在这里。

就在他们一筹莫展的时候,一直默默观察着周围的阿婻,忽然轻声开口了:“队长,你有没有觉得……这几天猴子们的行为,有点不对劲?”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阿婻的目光投向不远处,那里有几只猕猴正灵活地穿梭在岩壁缝隙间,它们不再像前些日子那样,叼着闪光的金属片往继电器柜的缝隙里塞,而是小心翼翼地,用嘴和前肢搬运着一截截潮湿的、绿油油的藤蔓。

那些藤蔓被它们一丝不苟地缠绕在继电器柜的外壳上,有些地方甚至堆叠了好几层,湿漉漉的,看着有点诡异。

赵振邦眉头一皱,心里咯噔一下。

他先前只顾着设备了,根本没注意到这些细节。

猴群不是一直对金属感兴趣吗?

这画风突变,难道有什么名堂?

阿婻走上前去,从一块藤蔓堆里抽出一截,用随身的小刀轻轻切开。

断面是白色的,带着一股淡淡的植物清香,还有一些粘稠的汁液渗了出来。

她用指尖沾了沾,然后放在舌尖上轻轻一尝,眉毛微微一挑:“有点咸涩……里面纤维很丰富,感觉像……像电解质。”

“电解质?”赵振邦眼睛一亮,仿佛有一道闪电劈开了他脑子里的混沌。

他快步走过去,仔细观察阿婩手中的藤蔓。

这东西,看着普通,却被猴子们小心翼翼地堆放在设备上,而且是潮湿的……

“这些藤蔓,会不会是天然的生物电容器?”阿婻大胆地提出了一个猜想,她的眼神亮亮的,透着一股学者特有的执着。

“它们富含矿物质和水分,纤维结构也特别,如果能形成一个微弱的电场……猴子们在搬运这些的时候,也许无意中就成了某种导电介质,或者它们只是本能地在‘安抚’这个会发光的铁盒子?”

这简直是天赐的奇思妙想!

人类的智慧,有时候就是被逼出来的野路子。

赵振邦感到一股热血涌上心头。

既然这地下系统是古老的,那也许古老的方法才最对症下药。

“那……我们怎么利用它?”白天问道,他已经开始想象怎么把这些藤蔓变成有用的东西了。

阿婻指了指上方,那隐约能听到溪水流淌的声响:“怒江峡谷里,什么都不多,水和藤蔓可从来不缺。如果能利用山体落差,引下一股溪水,驱动一个微型水轮发电机,哪怕只是产生极低的电压,再配合这些藤蔓做滤池,是不是能实现低压升压的转换?”

“水轮机?藤蔓滤池?”赵振邦脑子里迅速勾勒出一幅画面。

用最原始的办法,解决最尖端的难题。

这不就是他们“地脉计划”的精神内核吗?

消息很快传到了远在陕西宝鸡的刘建国那里。

这个退休老铁道工,此刻正精神抖擞地蹲在他的“民间技术论坛”上,听着赵振邦他们传来的加密音频。

当他听到“藤蔓电解质”和“24V稳压”时,那双老花镜后的眼睛猛地瞪圆了。

“好家伙!这不是我们早年间,在边境哨所用过的‘植物电解槽’吗!”刘建国一拍大腿,声音都在颤抖。

他年轻那会儿,有些偏远哨所拉电线太难,或者压根没电,就靠当地的植物和一些金属片,土法炼钢地弄出点电来,维持收发报机的运行。

他回忆起那些泛黄的技术笔记,脑子里瞬间涌出了无数灵感。

“听着,振邦!”刘建国的声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找一些铜片和锌片!大小无所谓,但要交替插入那些藤蔓堆叠层中。外面再用防水油布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形成一个……一个简易的湿电池阵列!这玩意儿,就像古代的电池,靠着植物内部的电解质反应供电!”

赵振邦听得心潮澎湃,这简直是瞌睡送来了枕头!

他立马组织人手,在阿婻和杨青山的指导下,寻找合适的藤蔓,并让白天火速利用他们携带的备用材料,切割出足够多的铜锌片。

接下来的三天,地下空间里弥漫着一股紧张而兴奋的气氛。

他们按照刘建国的指示,将无数片铜锌片小心翼翼地插入一层层藤蔓堆叠之中,再用厚实的油布包裹起来。

一排排“生态电池组”初具雏形,它们外表粗糙,甚至带着泥土的芬芳,却承载着所有人的希望。

终于,第一组“生态电池组”完成了。

当赵振邦将电压表探针小心翼翼地搭上去时,所有人的呼吸都屏住了。

表盘上的指针,颤抖着,缓慢地爬升——20V,22V……“23.7V!”白天惊喜地喊出了声,尽管数值有些波动,但,这足以维持继电器待机了!

这意味着他们终于,终于给这古老的“地脉”系统,注入了新的生命!

然而,更令人惊奇的还在后面。

他们发现,每当电压表上的数字出现轻微波动时,那些围绕着继电器柜的猴群,就会突然骚动起来。

它们会迅速地调整藤蔓的覆盖密度,有些猴子会叼来新的藤蔓加固,有些则会扒拉开一部分,仿佛它们能精准地感知到电流的变化,本能地在“调节”着这个奇特的生物电场!

“这可真是活见鬼了!”雷诺看着这一幕,忍不住惊叹,“这些猴子,难道真的能听懂我们说的话?它们在帮我们发电报?”

杨青山,这个平日里寡言少语的傈僳族老猎人,一直默默地蹲在角落里,抽着旱烟,锐利的目光在猴群和设备之间来回巡视。

此刻,他终于开口了,声音低沉而缓慢,带着一种饱经风霜的沙哑:“它们不是聪明,是怕。”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