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穿越之我在古代搞发明 第787章 兵部大改

三天后,叶明站在兵部衙门的台阶上,看着院中进进出出的官吏,眼神微冷。

祭天台之乱后,兵部上下人心惶惶,陇西李氏的党羽虽被清洗,但仍有不少世家安插的官员潜伏其中。

这些人表面恭顺,实则阳奉阴违,暗中阻挠军械革新与兵制改革。

是时候彻底掌控兵部了,他心里暗想着。

"少爷,人都到齐了。"李天宝快步走来,低声道,"不过赵侍郎和徐主事称病告假。"

叶明嘴角微勾:"病得可真是时候。"

兵部议事堂。

堂内气氛凝重,二十余名官员分列两侧,有人低头不语,有人眼神闪烁。

叶明缓步走入,手中捧着一摞文书,重重放在案上。

"今日召集诸位,只议一事——"他目光扫过众人,"兵部改制继续。"

堂下一片哗然。

左侍郎孙敬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叶大人,兵部沿用旧制多年,前段时日已经改了不少,如果继续贸然改动,恐怕不妥......"

"孙大人。"叶明打断他,"去年北疆军报延误七日,导致三千将士被困孤城;武库清点账目混乱,三万支箭不翼而飞;军械司上报的铠甲数目,竟比实际多出一倍——"

他冷笑一声,"这就是您说的'妥当'?"

孙敬脸色涨红:"这......下官失察......"

"不是失察,是失职。"叶明从案上抽出一本文册,"这是本官拟定的《兵部新制》,即日起施行。"

他抬手示意,李天宝立刻将抄录好的文书分发给众人。

新制第一条:**废除各司主事世袭制,改为考核擢升。**

第二条:**军械采买由兵部、户部、工部三方共审,杜绝贪腐。**

第三条:**各地军报直呈兵部侍郎,不得经手他人。**

......

每一条都像刀子,狠狠割在世家官员的利益命脉上!

"这......这简直是胡闹!"军械司主事刘焕拍案而起,"军械制造复杂,岂是随便考核就能上手的?"

叶明不慌不忙:"刘大人任职七年,可知新式复合甲如何打造?"

"这......"

"可知连弩射程如何提升?"

刘焕额头冒汗:"下官主管文书,不涉技艺......"

"那要你何用?"叶明突然厉喝,"来人!摘了他的官帽!"

两名侍卫应声而入,当场将刘焕拖了出去。

满堂死寂,有人手中的茶盏都吓掉了。

叶明环视众人:"还有谁有异议?"

无人敢应。

三日后,兵部校场。

二十名通过初选的工匠站在场中,紧张地看着面前的铁砧、模具。

叶明亲自出题:"限时一个时辰,打造一把可破三重铁甲的箭镞。"

场边,被强制"观摩"的兵部官员们脸色难看。尤其是武库署丞王肃——他侄子正是被刷下去的世袭主事之一。

"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中,一个瘦弱青年突然举手:"大人,模具尺寸有误!"

叶明挑眉:"哦?"

青年指着图纸:"按此模具,箭镞重心偏前,射出必会下坠。应当加厚尾部三分。"

叶明看向一旁脸色煞白的工部代表:"模具是谁做的?"

"是......是下官。"一名老工匠跪下,"但图纸是王大人给的......"

王肃猛地站起来:"胡说什么!"

叶明冷笑:"王大人,解释一下?"

调查结果令人震惊——王肃故意在模具上做手脚,就想让寒门工匠出丑!

"革职查办!"叶明当场下令,"另,这位发现问题的青年——"

他看向那个瘦弱身影,"你叫什么名字?"

"回大人,小人陈河,城南铁匠之子。"

"即日起,陈河任军械司匠作监,正七品。"

全场哗然!一个匠人,竟直接授官?!

王肃瘫坐在地,面如死灰。他知道,叶明这是要彻底打破世家垄断了......

短短半月,兵部上下焕然一新:

- 军械司主事换成了工部推荐的能吏,精通锻造;

- 武库署由叶明从边关调回的老军需官接手,账目一清二楚;

- 就连最不起眼的驿马调度,也换成了太子门下的寒门学子。

当然,阻力也不小。

"叶大人!"度支司主事郑方拦在值房前,"您裁撤下官三个侄子,总得给个说法吧?"

叶明头都不抬:"考核不合格。"

"他们从小熟读兵书!"

"那考考实战?"叶明突然抽出一把军弩,"百步外射中靶心,本官立刻复职。"

郑方:"......"

当夜,郑方秘密拜访了礼部尚书府。他不知道的是,暗处一双眼睛早已盯上了他......

又逢大朝会,礼部尚书突然发难:"陛下!叶明在兵部任人唯亲,排挤世家子弟,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啊!"

龙椅上的李云轩皱眉:"叶卿,可有此事?"

叶明出列,不慌不忙取出一本账册:"臣正要禀报——经查,礼部尚书与郑方等人,长期克扣边军粮饷,中饱私囊。"

"血口喷人!"礼部尚书跳起来,"证据呢?"

叶明击掌三声。

殿外押进一队商人,为首的痛哭流涕:"是小人糊涂!这些年给尚书大人的分红,都记在这账上......"

最致命的一击来自郑方侄子——那被革职的公子哥为自保,竟交出了家族密账!

皇帝震怒,当场下令彻查。

退朝时,李君泽与叶明并肩而行:"表弟好手段。"

叶明望着六部官员仓皇的背影,轻声道:"这才刚开始。"

兵部的大门,从此将永远向寒门敞开。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