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六零,对照组女配卷死锦鲤女主 番外 云若兮下乡日常(1)

云若兮坐了几个小时的火车,又坐了两个小时的汽车,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她下乡的地方叫稻香公社红旗村。

二十几个下乡的知青在汽车站等着各村的人来带。

云若兮扫视全场,有好几辆马车等在那。

“胜利屯插队的跟我走,胜利屯的啊跟我走。”一个40左右的中年男人扯着嗓子喊。

有三男两女拎着包朝着扯着脖子的男人走去。

“红卫村红卫村的,红卫村的在这儿啊!”

“向阳村,向阳村,去向阳村的知青跟我来。”

“红旗村,红旗大队。”终于听到了红旗大队。

云若兮赶快拎起两个包朝那辆马车小跑过去,还有几个知青也是红旗大队的,也朝那辆马车跑。

赶马车的是一个六十几岁的大爷,刚才喊红旗村的,是一个20多岁的男青年。

“大家好,我是红旗大队知青点的知青,我叫方国文,欢迎你们加入红旗大队。

我点一下名,点到名字的跟我走,千万别上错车。”

“张建,吴军,葛秀珍,云若兮,梁佳。

很好,没错,上车。”

被点到的五个人把自己的行李放在了马车上。

几个人也坐上了马车。

赶车的老爷子把鞭子打了一个响,马车缓缓驶出汽车站。

一路上几个知青叽叽喳喳的问方国文红旗大队的情况。

等到进了村里,知青们已经饥肠辘辘,因为是夏天,一路晒过来一个个也都汗流浃背,可以说是又渴又饿。

下乡插队的这个村子是肖亚琴和云睿渊两个人千挑万选选出来的。

所谓的千挑万选,是指这个生产队比别的生产队富裕一些,相对比较没有那么穷,主要是离家近。

如果肖雅琴想来看云若兮,一天之内就能到。

人到了之后没有去知青点儿,先去了大队部。

大队长见到这两男三女五个知青,头疼加心疼,“不是,咋来了这么多?本来知青点儿就放不下,这该往哪儿安排?”

该说不说,对知青他没有啥好感,肩不能担担,手不能提篮,有的还是倒挂户。

咱就说,他们没有粮食吃,大队能眼睁睁的看着他们吃不上喝不上,把他们饿死?

到最后不还是吃他们红旗村社员的口粮?所以他心疼啊!

社员早就有怨言了,但上面分下来了,他们大队又不能拒绝,只能硬着头皮收下。

大队干部是两头为难受夹板气。

孙书记,“来都来了,说那么多也没用,赶快安排下去吧!

方知青,你把知青们都带回去,你们知青点儿自己看着办,自己解决自己安排。

我们是大队的干部,不是你们爹娘,你们下乡就是吃苦就是来锻炼的,不是娇小姐娇少爷。

如果一点儿苦都吃不了,只能说你们的觉悟不够。”

方国文,“好,大伙都跟我走,咱们回知青点儿。”

几个人本来就又渴又饿,到这还没吃饭呢就被训了一顿,脸色一个比一个难看。

还没干活就被教育了一顿,瞧不起谁呢?

眼前的知青院不算太大,三间正房,还有几间偏房。

四周是土墙,有的墙已经破损。

现在正是中午吃饭的点儿,知青们已经回了知青院。

方国文指着院子里的几间房子给几个人介绍,“那边是女知青住的,这边是男生宿舍。

那边是柴房,三间正房中间的是火房,大家平时都在伙房吃饭。

咱们知青呢,没分开吃饭,大家是合伙一起吃的,粮食都是放在一起的。

至于做饭,大家轮流做,前后院都有菜,平时浇菜也是大家轮流去浇。

厕所在后院儿,男女分开的。

应该就是这些了,除此之外就是劳动,劳动不能偷懒,偷奸耍滑不可取。”

方国文被几个知青拥护,当了知青点的点长,所以这次他亲自去接知青。

云若兮没什么想法,但另外两个女知青脸上都是嫌弃。

梁佳自从进了村子就捂着鼻子,“这村子里都是什么味儿啊?又骚又臭的。

秀珍姐,你闻到了吗?”

葛秀珍,“闻到了,味儿还不小。”

方国文,“这两天地里施肥,过几天就好了,以后这是常态,你们最好尽快适应。”

‘咕噜’,吴军的肚子叫了,他有点尴尬,“不好意思,我也控制不了它,都响一路了。

那个,现在是不是应该解决一下肚子的问题?”

方国文,“都回宿舍去,把行李放好,再去吃饭。”

云若兮三个人进了女生宿舍。

女生宿舍的一间房不算大,一铺炕占了房间一半儿。

炕上还有一排木箱子,箱子上面堆了很多东西。

屋里没人,刚才她们进屋路过厨房的时候,有三个女知青在做饭,看了她们一眼没说话。

那三个女知青怕是就住在这个房间的。

梁佳,“妈呀!这也太挤了,咱们住哪儿啊?

现在可是6个人,这炕最多也就能挤四个人,我可不想跟这么多人挤在一起。”

葛秀珍,“到底怎么住吃完饭再说,横竖得有咱们的地方,咱们可是下乡来支援国家建设的,还能让咱们住露天地?

哎?云若兮,你怎么不说话啊?这也关系到你的切身利益。

等一会儿我们两个说的时候,你可不能装哑巴?”

云若兮点头,“好,我知道了。”

三个人放好东西之后就出去了。

这时候男女知青已经聚集到中间火房准备吃饭。

云若兮数了一下,算他们五个新来的,知青点儿已经有十四个知青了。

六个女知青,八个男知青。

火房里有一张木板拼凑的长桌,知青们围着长桌坐。

方国文,“那个,条件艰苦,凳子不够,站着对付一顿吧!

有空的时候男知青再打几个凳子。”

这里条件的艰苦超过了几个人的想象。

新来的知青无法想象比这个条件更艰苦的会是什么样。

‘当’,“粮食本来就不够吃,又多了几张嘴。

他们几个今天吃的粮食算谁的?”一个女知青把碗使劲儿往桌子上一放。

梁佳不干了,“真有意思,不知道的还以为给我们吃的是啥山珍海味呢?

不就是杂粮地瓜饭吗?要不是特殊情况,谁吃这个?

猪都不吃的东西还当啥稀罕玩意儿。”

“哎,你啥意思啊?你骂谁是猪呢?

还看不上粗粮,这把你给狂的,你家是资本家啊?

我们劳苦大众吃的就是这种粮食,我看你觉悟有问题。”一个短发女知青也不干了。

要说她们两个干仗,跟她也没什么关系,但骂她们是猪就忍不了了。

葛秀珍掏出粮票和钱,“别吵了,我不白吃你们的,这是粮票和钱。

这你们总没话说了吧?”

其实她也吃不下,但她比梁佳聪明,不会一张嘴就得罪人。

方国文,“我说你们差不多就行了,咱们来自四面八方,聚到一起是缘分也不容易。

何必为了一点粮食闹的这么难看。

人家都把粮票和钱拿出来了,你们还要怎么样?

快吃吧,别闹了。”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