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宫西侧殿,顾问小组成员们陆续走进小会议室,却见今日的会议桌了,除了往日的茶杯、纸笔等会议用品外,在正中间还摆上了几匹布料,这些从来不关注衣帽制作的文人们,都感到不可思议。
兵部尚书李邦华伸手捻了捻布料,问农业部长范景文:“老范,本官看这不像是棉花织成的,棉花没有这么轻柔。”
范景文摸了摸布料,很肯定地说:“这不是棉花,倒像是羊毛……”
其他人也纷纷伸手去捻布料,刑部尚书郑三俊道:“这质感,确实跟蒙古人用的毛毡差不多,但毛毡可比这个厚多了。”
有人凑上去闻闻味道,摇头道:“又脏又臭的羊毛,如何制成如此精美的布匹?”
卢象升悄悄问工部尚书倪元璐:“你们工部,又捣鼓出什么机器来了?”
倪元璐摇头:“工部没有捣鼓出织布的机子。”
正议论着,三声禁鞭响起,乾清宫随堂太监怀恩的声音响起:“裕安太后驾到!”
随后,张蔷身着常服,身边跟着法容,大步跨进会议室,来到主位坐下。
众臣起身行揖礼,张蔷赐了平身,待众人坐定,才道:“朝廷日前接到蒙古诸部请求内附的表书,众臣为此争论不休,本宫汇总了一下,有人担心维护那么大一片地方,要增加军费开支,有人觉得蒙古人降而复叛,反复无常,而争论最多的,却是说蒙古那片土地,不像辽东那样能种庄稼,拿来无用……
本宫要告诉大家,一片土地,有一片土地的物产,一方水土能养一方人,诸位请看这几匹布,就是用土默特部生产的羊毛纺织而成的,这种羊毛布,比棉布轻柔,保暖性却比棉布好。
如果我们能用蒙古产的羊毛,代替棉花来纺线织布,大明内地,就可以减少棉花的种植量,而腾出大量的土地来种粮食,每年能多产多少粮食?”
倪元璐问出了大家心里的疑问:“太后,这羊毛,是如何纺织成此等精美的布匹的?”
众人也很好奇,桌子上的几匹布,布面平整,入手轻柔,只有最高级的纺纱工和织工的手艺,才能达到这个水平,普通百姓家的妇人,有几人能达到这个水平?
张蔷道:“这是机器纺织出来的,人工纺织的毛线没有这么均匀,也就无法织出这样平整的布匹来。”
众人都望向倪元璐,倪元璐连忙摇手,表示这布不是工部生产的。
好在太后接着说道:“这布,是西山皇家科学院属下的纺织厂,用机器生产出来的。”
她敲敲桌子说重点:“本宫今日要强调的是:我大明已经具备羊毛加工的能力,只要多建几座加工厂,就能吸收更多的百姓进厂做工,一个工人每个月挣二三两银子,就能养活一大家子十来口人……
我们有建厂能力,缺的却是羊毛,而蒙古草原诸部,每年都能剪下大量的羊毛,而不用宰杀牲畜,牧民们谁会不愿意?
而我大明,用草原上产出的羊毛,纺织出轻便保暖的羊毛布,还可以卖回给草原上的百姓,这样的话,草原上的百姓们卖得了银钱,还保住了牲畜,大明的工厂主将羊毛纺成毛线,织成布匹,赚到了利润。
百姓们进厂务工,赚到了工钱,而商人们,也因为贩卖羊毛及羊毛制品,赚到了差价。
最主要的是,朝庭还得到了税收,诸位还觉得蒙古草原,是一片无用的土地么?”
会场上一时鸦雀无声,原来,太后在这里等着大家呢?
就为了这点羊毛,太后就要接受蒙古诸部的内附?
“诸位只觉得蒙古诸部现在缺吃少穿,接回来是个包袱,却不知,他们拥有的不值钱的羊毛,却是我大明纺织厂最紧缺的原材料,蒙古与大明,合由两利,分则两害。
这是本宫接受诸部内附的第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事关国家战略,本宫只想说明一点:以大明现有的技术水平,要开发蒙古草原很困难,但我们可以留给后世子孙,一百年、三百年、五百年后,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的后世子孙,未必就没有能力开发草原……”
孙承宗起身拱手道:“太后高瞻远瞩,老臣佩服,汉武帝时期,南匈奴就归附汉朝,有此先例,蒙古诸部归附大明,也未尝不可……就羊毛贸易来看,是值得的。”
首辅表了态,在座的高官们也纷纷表态,支持蒙古诸部内附,无他,如果真如太后所说的,是国家战略,那肯定有太后不愿意告诉他们的原因在。
因为在座的大明高官,都不会相信,羊毛可以征服一个民族,大事不可决于众,张蔷绝不会在这样的场合下,将羊毛贸易的深层目的讲出来。
她只在教儿子平安时说过:“和平,容易令人懈怠,看看现在的土默特三部,经历了六十多年的和平,土默特的战士,还能骑马冲阵么?要不是有大明的支持,他们早在五年前,就被林丹汗给灭了。
如果蒙古人能用羊毛和羊奶制品,就能换来富足的生活,他们还会冒着生命危险去抢劫吗?没有谁是天生就喜欢抢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