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他是奸细 第51章 左木小镇

张信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罗英只比方静晚启程了两天,但一路上紧赶慢赶,还是没赶上方静。

五天后,她来到了左木。

她当然是第一次来这儿,也是第一次来这么荒凉的地方。

举目望去,到处是荒漠,很少能看到村庄。

左木是荒漠的边缘,是富裕文明走向荒凉野蛮的桥头堡,是进入荒漠的必经之路。

据记载,在元初,左木还是戈壁滩的一部分。它是在特殊的情况下,历经多年的发展,才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

在如此荒凉的地方,建起这样一个繁华的小镇,不是没有原因的。

人们印象中,戈壁里荒凉无比,除了风便是满地的鹅卵石,寸草不生。

更别说庄稼了,根本不适合人类生存。

但老天是公平的,他在让你丢掉一部分的同时,又会用别的方法补偿你,以达到自然界的平衡。

这儿不适合种农作物,但也并非它什么也没有。

这儿盛产草药,是国内着名的草药产地。

还有动物的皮毛,在国内也占据着重要的份额。

这些东西都是内地缺少的,弄到内地,都能卖上好价钱。

当戈壁滩发现名贵草药的事,一经曝光,马上吸引了内地药农的目光。

于是一些内地的药农,包括那些毛皮赎子,纷纷向戈壁聚集,新一轮的淘宝热开始形成。

而想进入戈壁滩,并非那么容易,要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

水,食物,但凡人维持生命的东西,都要从外面带进去。

于是这些外地人,迫切地需要在进入荒凉地带的边缘,寻找一个落脚点。

这时,左木这地方就成了他们的首选。

首先,左木地理位置优越,它位于一个大山的西坡。

从大山流淌过来一条溪流,经过沿途众水的汇入,到这儿发展成了一条河。

由于河水的滋润,这块洼地发展成了一块绿洲,并在一旁形成了一片树林。

这在如此荒凉不堪的地带,十分难得,堪称一大奇观。

看惯了沙漠的荒凉,这片树林成了难得的景点。又由于它处于沙漠的南端,到这儿淘金的又都是南边来的,无论是来还是离开,都必须经过的一个地方。

这片树林因此特别有名气,后来成为了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地方,类似于今天的坐标,用来说明方位。

左木这个地名,也是特殊情况下形成的。

最早来这儿的一批人,在这树林边休息时,见从树林里飞出一只啄木鸟来,为了方便,便以林中出现的第一只鸟,给这片树林,包括周边,命名啄木。

后来人来的多了,这个地名也就叫开了,只是叫着叫着,把啄木叫成了左木。大概是为了书写方便吧,反正左木代替了啄木,这个名字沿袭了下来。

自古以来,人类都是侬水而居,水是人类生存的第一要素。而这儿有水,水在戈壁又极度缺少,所以凡是想进入沙漠的人,都到这儿取水。

这儿水质纯净,甘甜,喝起来十分爽口。方圆几十里的牧民,都来这儿取水。

由于这儿条件得天独厚,每年一到春季,这儿人满为患,都是要进入沙漠的人。

在这儿取水,并做短暂的休整,为下一步进入危险地带做准备。

后来精明的商人,看到了商机,便在这儿做起了饭馆生意。

大获成功,生意火爆。

接着又有旅馆出现,给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带来了家的温暖。

于是乎,一发不可收拾,更多的商人来到这儿,冬种商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什么布匹行,粮店,凡是与民生有关的东西,这儿都有了。

人们按照先来后到的规矩,以最早来这儿的那家张家包子铺为起点,向北依次盖起了自己的商铺,形成了一条南北向的商业街。后来又以此街为参照,形成了一条东西向的街道,小镇的骨架就此形成。

接着,一些无业流民,一些犯了罪的罪犯,都涌向了这儿,在这儿建起了自己的居所。

那片树林,为他们提供了免费建造房屋的木材。

没多少年,那片树林就被砍光了,只剩下了一个名字。

林木光了,小镇也发展起来了。至少得有一万人在这儿居住,使这儿成为进入沙漠的必要之地,物质补给站。

为了使有信仰的人心灵上有所依托,人们在镇南河边建了一个关帝庙,在西关修了一座佛寺。

由于位置突出,关帝庙从修建那一天起,就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成为外地人来这儿必到的地方。

多数人到这儿来是投靠亲友的,因此他们渴望一到左木,便能得到有关自己要找的人的信息。

这时,关帝庙前的影壁,便发挥起了作用。

来自天南地北的人,会把自己的信息,写在影壁上,给自己后到的伙伴,指明一个方向,好让他能找到自己。

每天到这儿看信息的人不计其数,大部分人都能找到自己想要看到的内容,然后满意而去。

只有少部分人没查到自己想要的,而愁容满面,不知如何是好。

罗英也出现在这些人群里,在墙上那些贴的花花绿绿的纸块中,寻找着。

她相信方静一定会在这儿留下东西,因为自己在这一方面特别交代过她。

纸片很多,新的覆盖住旧的,各种各样的内容都有。

寻人的,寻求合作的,都可以看到。

最终,她找到了方静的那张。

上面写道:我,方静,来自京城,寻我的朋友,可到任家老店寻我。

罗英松了一口气,挤出人群,从拴马桩上解下马,进入了小镇。

虽然地处荒漠的边缘,由于地理位置优越,这儿的繁华程度,不亚于内地的一个县城。

卖各种东西的都有,口音山南海北,一看就是一个移民型的城镇,人口来自不同的地方。

小镇上每年会涌入大量的外来人口,正是这些外来人口的涌入,对小镇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据估算,镇上十个人,有一半的人,是来自外地的。

这些人出出进进,都和一个叫白马巷的地方有关。

这地方是旅馆住宿区,经营着几十家旅馆客栈。

各种招牌迎风摆动,成为了这儿的一大特色。

每个旅馆里都住满了人。

这些人既有药农,也有皮货商。

他们在沙漠里收到货物,带到镇上。

镇上有专门收购药材和皮毛的铺子,药农交了货后,有些人回了家乡,有些人选择再进入戈壁。

但也有一些人,钱到手后,便在镇上随意挥霍。

喝酒,赌博,把钱祸害完了,便再去沙漠中淘宝,之后再到镇上卖掉,再挥霍。

如此反复,挣的钱都浪费在小镇上了。

旅馆就成为了他们的家。

罗英在这儿最后边的一个巷道找到了任家老店。

犹豫了一下,她把马拴在外边树上,便走了进去。

店主人是一位老者,正在洗衣服。

见有人进来,开始以为是住店的客人,也没注意。

后来仔细一看,不认识,就问道:“这位客官,您从哪儿来?”

“哦,我来自京城,”罗英赶快回答,“是到店里来找一个朋友的。”

“你朋友是住在本店里吗?他长什么模样。”

“他姓方,和我一样来自京城,很年轻,帅气的很,大约五天前入住本店。”

“知道了,知道了,”店主人笑着说道,“你一提醒,我确实想起了,五天前的一个上午,是来了这么一位帅气的小哥,姓方,来自于京城。”

“太好了,总算找到他了,请问店家,他住哪个房间,我要马上见他。”

“很遗憾,客官,您见不到他了。”

“他怎么了?”

“四天前,他就去戈壁滩了。”

“怎么,他一天没住,就去沙漠了?”

“他是五天前来这儿,四天前的一个上午就走了。在这儿住了一个晚上,说是到戈壁里去寻些东西。临走,留下了话,说有人来寻找,就在店里等他,过不了几天,她就会回来的。”

罗英见店家这么说,只好住下来,等待方静的消息。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