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大明,我来了! 第111章 题外话

《大明我来了》于我,早已化作一场灵魂与历史彼此缠绕、相互塑造的深刻穿越。

穿越,在故事里是主角踏入未知的凭证;在故事外,则是我以笔为舟、以心为舵,努力驶向历史深处那片浩瀚之海的尝试。

创作之初,总以为凭着对历史轮廓的掌握便可轻易驾驭故事,然而一进入具体情境,才惊觉过往认知何等单薄。

那一个个赫赫有名的名字——张辅、永乐皇帝、宣宗朱瞻基……他们不再是史书里冰冷符号或戏剧中的脸谱人物,而成为有温度、有矛盾、有血肉的生命存在。

我需理解魂穿成为皇帝朱祁镇的锐意改革背后那如履薄冰的沉重;感受他的决心与无奈;揣摩深宫少年天子刚刚继位时的如履薄冰,如何在权力与亲情的夹缝中挣扎成长。

当读者在评论区指出某个细节不符合正统年间的错误时,或某件器物出现年代存疑时,这迫使我更谦卑地俯身于史料瀚海。

每一次查证、每一次修正,都是对历史现场多一分的靠近,也让我笔下那个“大明”的肌理,得以添上更真实、更可触的一笔。

历史小说的灵魂,常系于“虚”与“实”之间那道微妙的平衡线上。

我既不愿让故事沦为历史事件的干枯复述,亦不敢放纵想象之马彻底脱缰,将历史脉络践踏得面目全非。

其实,穿越小说的虚构情节如同藤蔓,需缠绕在真实历史的坚实树干上方能蓬勃生长,结出可信的果实。

读者们热切讨论的某个关键情节走向,常令我反复思量:它在戏剧张力与历史逻辑之间,是否找到了那个恰如其分的支点?

而最令人着迷又敬畏的,莫过于笔下人物日渐滋生的“自主意志”。

尤其是一些初始设定中并非主角的人物,一旦被赋予特定情境与性格,便仿佛拥有了自己的心跳与呼吸。

那个最初只打算作为背景板的小吏,在卷入一场风波后,其反应与选择竟出乎意料地鲜活有力,甚至牵引出后续连我自己也未曾预想的重要情节分支。

这种“角色带着作者走”的奇妙体验,是创作艰辛中最大的惊喜与慰藉,让我更深切体会到,好的角色一旦“活”了,便自有其生命的轨迹与重量。

回望九卷,主角的成长轨迹清晰可见,而我自身的创作之路,同样蜿蜒着一条清晰的蜕变之痕。

从最初几卷对宏大场面与复杂权谋的着重铺陈,到中后期逐渐将笔力更多倾注于人物内心的幽微波澜、人性在时代洪流中的复杂映照,这种重心的迁移,既源于读者的反馈,也源于我对故事核心理解的深化。

大明,这个辉煌与腐朽并存、新生与衰亡交织的复杂场域,它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熔炉。

主角在此间的每一次抉择,配角们或坚守或沉沦的命运,都在反复叩问着权力、欲望、责任与良知这些永恒命题。

我希望读者沉浸其中的,不仅是情节,更是能对其中映照的人性光谱,产生深沉的共鸣与思索。

一路行来,读者的陪伴是暗夜里的灯火。

那些热情洋溢的评论、鞭辟入里的分析、甚至尖锐中肯的批评,都化为支撑我继续前行的宝贵力量。

当看到有读者为某个角色的命运扼腕叹息,或为一段历史的隐喻展开深度讨论时,那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感,是创作者无上的幸福。

正是这些声音,让“大明”的世界不再仅仅存在于我个人的书桌之上,而成为一个由作者与读者共同呼吸、共同建构的精神家园。

九卷终章,非是终点。

主角的脚步还在向前,大明王朝的画卷仍在徐徐展开。

那些尚未揭晓的谜团、那些命运悬而未决的人物、那些隐藏在历史褶皱深处的惊雷与暗涌,都在召唤着第十卷的晨曦。

这场穿越历史的创作之旅,其魅力恰恰在于它的“未完成”——前方永远有未知的风景,有新的挑战,有值得深挖的历史矿藏,有待书写的生命悲欢。

我依然怀着敬畏与热忱,准备好笔墨,与我的主角一起,再次推开那扇通往大明深处的大门,继续这场永无止境的探索与书写。

历史的回响不会消散,创作的热望亦将不息。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