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鸟丝奇遇记 第266章

其实呢,赵羽也不是合格的领导者,但是他会放权啊,别看指挥工坊生产建设的都是些工匠,但是工匠们心里门清自己要干啥,需要啥,需要的东西去找谁要最合适。甚至一些老工匠,很快就能算出需要多少东西,只要在每次的例会上把要求一提,能提供的另外的工匠头领就会估算下自己能不能做到,如果要做到又需要多少资源和人手。等等的一些很复杂的情况根本就不是通过行政手段去调节的。

武安军这套基本上跟后世的市场运营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比后世的市场运营更先进,解算的货币并不是真金白银,而是对于武安军的贡献点,一套信用结算体系的雏形就被一群根本不懂经济的老工匠们整的有模有样。

名为修整,其实是在练军,那些看似花活一般的阅兵式,最多也就能唬一唬不懂行的辽国勋贵,就连大宋的那些中级将领都唬不住,除了财大气粗,大宋的将军们最多也就是看着武安军的队列还有点看头了。

不过对于兵种搭配和混合作战,大宋枢密院里出来的那些将军们可不会被如此简单的阵型吓到,他们甚至能摆出比武安军复杂一百倍的九曲连环阵。

不仅如此,就算参演的军士已经算是武安军的精锐了,但比起职业军人的大宋军队来说,大宋的禁军精锐在训练量和训练时间上可是完爆武安军的,如果给大宋最精锐的军队同样的武备,估计武安军的精锐也会被打的屁滚尿流。只是在壕无人性的赵羽麾下当兵,能用一万支箭射杀敌人的,就坚决不要去近身砍,咱们钱多,用钱堆死他们,跟后世的米军一个尿性。

能用远程武器碾压的就坚决不上弓箭手,能用弓箭手射死的,近战的重装步兵们就老老实实的待着防守敌人的突击。追着敌人跑的事情是骑兵们的事情。至于军功,能做到无错就是最大的军功,跟那些没按安全条例去巡视,一味突进的傻子军团相比,不犯错才是最正确的做法。

于是乎,高级将领在武安军中的作用更加的像是精神领袖了,真正的作战任务都是参谋们搞定的。就连赵羽这个吉祥物也是想上战场都得等着人家高手杀到皇宫门口才行。

当然了,经过了这次赵羽受伤,武安军开始大力的研究起了怎么对付高手,别说,他们还真的研究出了几种特别厉害的捕杀利器,比如带网子的四向弩,十几门重弩齐射,面前范围内的所有生物都会被掺杂了天蚕丝的钢丝网牢牢困住。

各类漫天撒网式的武器层出不穷,就算是赵羽这种身手,如果没有神兵利器护身,也妥妥的扛不住啊。

当然,这些都是小事情,真正的大事情是周侗曾经说过的。

在赵羽踏上朔州的那一刻起,从京城赶来的册封队伍也赶到了朔州,跟掐着点一样。

至于册封队伍的规模,大到令人难以置信,浩浩荡荡的足有几十万人的规模。知道赵羽喜欢工匠,一次性从各州抽调闲散工匠十万余人,调拨往朔州,更是有二十万人的徭役部队进驻朔州,不用赵羽费一句话,浩浩荡荡的二十多万人加上近十万人的运输队伍拉着各种工具和材料直奔大同而去。

名义上是给赵羽这个王爷建造行宫,其实真正的目的其实所有人都知道,大宋人最爱干啥?守土啊,大同收复了,赶紧建城啊,至于辽国人那几里宽的破城墙,算了吧,我们要建长宽都十里以上的大城啊,只要大城建好,不怕他赵羽不住进去,行宫按照皇宫的标准建造,城墙按照开封城的标准建造,这种城市赵羽能不喜欢?现在的皇帝还得活个一二十年不成问题,赵羽就算是所有人都钦定的太子了,那想登基不也得等上一二十年啊,建城是挺麻烦,但是集合整个大宋的资源去建一个城市,多了不敢说,五年之内要是建不好,那才是真见鬼了呢。更何况在武安军干活有多爽,从武安军派往各地接收流民的队伍就能看出一二,那出手叫一个大方,所有流民全部都不是走着去的,而是乘着马车去武安军境内的。

从各州府接收流民的那一刻起,不管男女老幼,一律发放一身崭新的麻布衣服,湛蓝色的衣服那叫一个精神,不仅仅有外衣,内衣都准备了各种型号和大小的,一路上的粮食更别提了,拿着大宋中枢院开局的提粮文书,各地的粮仓都得赶紧给补全喽,敢少一斤一两,当地粮仓的官员等着上刑场吧,整个大宋的中枢现在不敢做出任何刺激武安军的举动。生怕他们武安军一怒把咱大宋的城池也给拆喽。

个州府的官员可都是派出过亲信去燕云打探消息了,对于武安军的作风,那是深有体会啊。辽国人敢反抗,等的绝对不是平息事件,而是毫不留情的屠杀。至于会不会累死,武安军的工匠头领们早就测算好了各种工程进度,绝对不会生生把人累死的情况。

所以,大宋的各州府在对武安军这个大难题面前,都是表现的兢兢业业,老老实实。不过武安军派出去接收的人员也都是些老实本分的人,并且很多人还是打着探亲的名号去的。顺便去接一下自己家中愿意去武安军发展的亲人。

要知道,但凡是个上过战场的武安军士卒,每人现在最少都有五亩薄田了,立过战功的更是多到几十亩,一家四五口人,只要不懒,肯定是够吃了,甚至懒也没事,军饷的钱都够养家了。

花心点的武安军士卒回一趟老家,不带两三个媳妇回来,那叫没本事。别担心养不起,只要混上主战部队,养个三个五个老婆还是轻松的,况且大宋女子的勤劳根本就不是其他民族能比的,那吃苦劲头,看的草原女人直发愣。耕地,做饭,带孩子,甚至还能腾出时间去工坊打零工。甚至在武安军各地出了托幼院之后,大大小小的屁孩子都由武安军养了,妇孺们除了去伺候下地,剩下的时间基本都去工坊干活了,她们拿的可一点都不比当兵的丈夫少。健壮些的妇人甚至进了武安军去当女兵。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