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军行军五天,几乎是一路碾压的就杀到了金州城下。可是令人纠结的是,碰上了大雨。五十万大军,窝在金州城里足足窝了五天,然后出去侦查的斥候们一脸悲催的回来了。
路没了,就是路没了。
五千英勇的金军碰见了大队巡游的长弓军团,仅仅三个时辰,连马都没剩下,让这群射箭射出花来的家伙给屠杀了。
至于辽国人,早就顺着山路跑去中京了,也就是后世的避暑山庄。
现在的中京简直就是人满为患,到处充斥着大量的贵族,带着金银财宝来的还好说,至少有个栖身之地,那些从南边被赶过来的勋贵们那叫一个惨,除了一身华丽的衣裳以及兜里两块干硬的饼子,他们是身无分文。
可就这样,这群人还是跟吓坏了的小鸡一样提不起任何反抗心理,在集体被辽皇耶律延禧接待了以后,辽皇耶律延禧也吓得躲进了中京的皇宫里不敢喘息。
辽西走廊,后世经典地区,其实还是很肥沃的,从西面的山里流出的大量小河沟让这片罕有的长条状平原异常的肥沃。不过这可苦了修桥铺路的工程兵们了。
几乎半里地就一条丈余宽的河沟,并且地面还异常的松软,到处都是淤积的泥沙,修建好的石桥用不了几天就能沉下去。
逼不得已,一种特殊的筑桥法应运而生,高桩木桥,贯穿了整条辽西走廊的高桩木桥,如果现代人看过来,会惊呼一声,这他喵是什么?木制版的高架桥?
好在木材管够,动员了二十万青壮进入西边的山林中伐木。在保持水土的情况下,高大的树木几乎被砍伐一空。
并且对于海量的木材,还有另外一个巨大的用处,那就是造船。
西夏局势紧张,在赵羽拔了西夏东部三个州之后,大宋的西军也陆续攻破了西夏东部五州的其他两个州府。不过因为剩余的两个州府兵力基本没被抽调去打秋风,所以战力保存比较完整,宋军的西军也是花费了很大的代价才攻下来的,并且如果没有武安军那十几架重型投石车的支援,他们也未必能攻取的下来。
不过这么大规模的损失必然导致了西夏的报复行动,几乎是举国之力的压迫过来,宋军的西军不像是武安军那么效率,他们还想着守一守刚刚攻下的城池呢,结果因为对敌人估计不足,导致损失了两万余精锐宋军。
不得已的宋军只好撤回了宋境内固守,好在宋夏常年交战,此次也是准备充足,西夏的大量军队打到大宋境内的时候,也打不动了。
并且,此次战斗发生在农忙时候,不仅仅大宋的西军没法耕种,刚刚转行想农耕文明的西夏也没来得及春播,大片的良田荒废。
宋军还好,两淮的粮仓几乎被抽调一空,全部拿来支援西军和武安军了。面对千万级人口的供应,武安军的那百十万人和西军的上千万人口比起来,还真不叫个事情。
不过,西线吃紧,东线的所有军队早就调集往西线了,除了大批的流民被不停的往武安军境内赶,其他的军队基本全去了西线。
一时间,山东的宋江,江浙的方腊没了军队压制,朝廷就把希望寄托在了武安军身上。
赵羽也是这么想的,山东现在大片地区还是泽国,也就是黄河泛滥改道后形成的大片沼泽湿地,梁山泊是挺难打的,不过对于武备完善的武安军来说,也就是一群渣渣。
真正难打的还是江浙的方腊,方腊很聪明,他并没有在江浙的平原地带安排兵力,而是全员收缩到了江浙的山区之中,意图以地形长期抗衡朝廷,并且他做的还想到不错,几次出击骚扰江淮沿线,苏州都被他攻破了。
一时间京城的漕运吃紧,江淮人人自危,粮食产量自然上不去了,就算是有粮食,通过运河往开封运的时候,路上也会被宋江的梁山贼寇骚扰。
好在宋江这伙人不傻,还指望着等诏安呢,没有跟方腊那么二的自立称帝,只是打了个替天行道的旗号在干打家劫舍的买卖。
在水浒传火爆的后世,宋江那伙人被美化成了反抗暴政的英雄形象,但是在鸟丝眼里,这群人却是群不折不扣的混蛋。
由于武安军的意外崛起,梁山贼寇虽然也还是一百零八将,但是却没有了很多主力中坚,但凡是以前军中的英雄,基本都跑去了武安军,因为在宋江起势之前,武安军对辽国的作战吸引了大批有志之士的加入。所以像小李广花荣,呼延朔之类的军中将领基本没有一个加入梁山的。
其实看看梁山干了哪些事情就知道了,招收的人里面,不是逃犯就是惯犯,甚至连打劫无辜路人,还被卖成人肉包子的孙二娘都能成为一百零八将。简直就是不可理喻啊。
并且再看看扈三娘,好好的扈家庄因为打杀了几个贼寇,竟然被梁山灭了庄子,一个庄子几千上万百姓被劫掠一空,看着自家庄子被毁,还得嫁给一个矮丑挫的烂人,扈三娘真的甘心?
反正看了南方传过来的消息,赵羽是没发现任何一个梁山人干下的好事,啥守护一方百姓,据武安军的斥候打探,梁山泊境内三百里基本都成了无人区,百姓不是被掠上山当奴隶了就是已经入伙当土匪了。
梁山泊附近大大小小上百个村庄,竟然连个活人都没有,可见他们祸害地方的能力有多强大了。
如果这是对敌国,赵羽不会有一丝看不起他们的地方,但是对大宋的老百姓都这德行,可见这群土匪已经丧心病狂到什么程度了。
一脸郁闷的赵羽带着几十万大军灰溜溜的从北边往南赶路,那情景简直是惨啊。
本来以为等几天水能下去呢,结果请来阴阳师看了看,算了算,人家阴阳道人很痛快的给赵羽说了,这雨,还会继续,因为今年水汽充沛,北方的地方会一直持续很长时间的阴雨,以前挡住隋唐大军的烂泥地,现在又挡住了武安军。没办法,近乎完全状态的沼泽地,比黑水泽面积更大,想往北调动几十万武安军,除非想阳方镇到朔州的高桥公路一样,花费海量的金钱和时间去铺设,否则别想。并且就算是想铺设,也得冬天干活,夏天一片烂泥地,谁也给你铺不上路。
甚至辽西走廊这么条路都差点难倒了武安军。不过随着大量的平底战船被打造出来,武安军的两栖作战能力也逐渐凸显了出来。
一艘平底战船可以搭载五名或者十名士兵,正好是盛放两组战术小组,所有的平底船都很轻,三百斤左右的重量,五名士兵可以轻松抬起来飞跑,甚至为了方便携行,工匠们还专门设计了斜挎的背带和把手,只是这在平底船抗不得风浪。
大号的平底船有六百多近七百斤重,十个人抬都有些费力,不过这些平底船的主要运送工具是武安军的标准马车,标准马车的设计正好能在顶上架上一艘平底船,就跟个车顶一样。
只要耗费人力将车顶的平底船拆下来,船还能承载整艘马车,运送完马车再运马,运完了马匹再运送人员和物资,碰上了河流之后,武安军反而不会被拦住了,特别是集合一定数量的平底船之后,还能临时铺设一条可以供马车轻松通行的浮桥,这让平底船的使用量大增,几乎每天五百艘的产量都快赶不上消耗了。
不知道是谁想出的馊主意,将海船的建造基地设立在了大沽口,也就是海河的入海口,在设计图纸经过赵羽审核之后,五千多从大宋和辽国搜刮来的造船工匠们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在武安军的木工坊中帮工了这么长时间,很多的工匠都已经会用武安军的先进切割工具了。
超重的钢轮切割机可以轻松将巨大的树木切割成一片片均匀的木板,这个过程要是搁在以前,一片两尺宽,一丈长的均匀木板,得四五个工匠干十天的。现在,一炷香用不了。
以前还要让木板干透,再刷桐油,再干透,再刷。现在直接上烘干炉,一个烘干流程三炷香,一次烘干几十张木板,然后桐油都不用刷了,直接进油池浸泡,一个时辰之后拉出来沥干,再烘干,一天下来,整个木板作坊能产出一两千张标准木板,这产量,搁在以前,没万把人一年是别想,现在千来个人一天搞定。虽然耗能比较高,但是木材厂缺燃料么?木头的边角料基本都烧不完的。
制造龙骨的木工们更幸福,大体的外形切割交给大号的线锯,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刷桐油、烘干,然后再刷桐油,再烘干。
以前一艘大型海船需要三个月才能造好的主龙骨,在优化了工艺流程之后,除了最开始的十天是磨合期,剩下的产出时间就是下饺子的时间了。
在二十万青壮供应海量木材的时候,武安军的海船还在以每天两艘的速度在下海。
别说古代了,就算是搁在现代化的社会,如果不是举国之力来暴兵,哪怕是这种木船的建造速度也不会快到十天一艘的程度。
经过二十多天的时间浪费,回到正在大建特建的燕州城时,武安军全员休整五日,然后准备分兵两路,分取梁山和江浙的方腊。
对付梁山,当然没啥好说的,在黑水泽那种满地泥泞的沼泽地里都能来去自如的武安军水军,更别提到处都是水道的梁山泊了。哪怕芦苇多呢,也没问题啊,因为武安军有其他军队没有的东西,那就是无人机。
额,错了,是全球鹰。
也不对,就是驯鹰而已,则赵羽挑选了大批有天赋的士卒进行简单训练之后,他所驯鹰的大批驯鹰已经可以给军队当眼睛用了。
负责长期滞空侦察的是大型鹰类,也就是雕。负责远距离传输信息的是小型鹰类,比如鹞子之类的雀鹰。
躲在芦苇荡里,面对天上的侦察,有用?
找不到正常行进的水道,天上的驯鹰们被鸟丝调教的可比普通士兵还聪明,别说找水道了,连陆上能行军的地方都给你标注的一清二楚,领路这种基本功能已经完全难不倒这群鹰大爷了。
是的真是大爷,为了保证鹰类的战斗力,斥候们不仅仅要照顾自己吃喝,甚至鹰们的新鲜肉食也得他们想办法,毕竟如果为了捕食而浪费巡查时间,那可是不划算的。
不仅仅是斥候军所用的驯鹰,每个千人队里都还会配备一些夜猫子,也就是猫头鹰,这些大爷们白天蹲在笼子里吃了睡,睡了吃,晚上它们则负责军营外围的守夜任务。
一个猫头鹰可以监视一平方公里的地方,三五只猫头鹰基本能保证军营周围一旦有人接近一里范围就会提前预警。效率高的简直令摸哨的斥候们无奈,在几次演练对抗里,斥候军想偷袭武安军的驻守军营,基本是没希望的,机警的猫头鹰们会及时提醒饲养者们。
只是武安军的骑兵来回运行比较快,还是无法带上这种守夜神器。否则,当初游骑兵第二大队也不会那么惨的被偷袭得手了。
好在,赵羽也意识到了这一点,现在武安军的各军之中多了一个特殊职业,侦察联络员,从军校里出来的更是有人当上了行军参将的职位。
说白了,就是军方简化版的驯鹰人。
驯鹰对于古代作战的意义不用再去赘述了,因为打过仗的都知道有高空侦查和摸黑打仗完全是两个状况。
其实鹰难驯养么?难,那是真难。
但是也有简单的办法,这跟鸟类第一印象有关。
只要是孵化出来的幼鹰第一眼看见的人,那就是最亲的亲人。所以,所有侦查联络员的第一堂课是用自身的体温孵化一枚鹰卵。
日夜不停的守护,换来的是真情实意的对待,从小一口一口的喂养大,这些驯鹰人对于鹰的感情那是相当之深厚。
融入鹰群的雏鹰会很自然的学会鸟类的通用语言,一种难以言表的奇怪语言,各种奇怪的发声虽然很难学,但是如果真正去摸索,总是有规律的。而鸟家所学的鸟语是几十代人不断传承补缺才完成的鸟类语言大全。基本上只要不是太特殊的鸟类,鸟家人都差不多能交流。
当然了,如果你拿人类的思维去跟鸟类交流,那就太二了。
比如说,大部分的鸟类跟人类一个德行,见面的第一句话基本都是,吃了吗?吃的啥?
没吃呢,准备吃你。
然后就是追杀大战。
鸟类的记忆能力有限,但是真正能被它们记住的东西,一辈子都忘不了,就比如信鸽的定位能力,只要走过的路,它们很容易就能找到。
而鹰类对于第一人的记忆更是强到离谱。所以,只要雏鹰能自由飞翔了,它们的父母会很自觉的将它们赶走,但是哪怕过十年二十年,一旦遇到它们的父母,它们还是能一眼就认出来。
对于人类的感情也是如此,从小养大的鹰儿,虽然在交流上有难度,但是绝对会对你忠诚到死。
如果再学习了鹰类的语言,哪怕死记硬背呢,都能明白鹰儿们想说什么。特别是鹰类的培训也很重要。
通过人数计数的能力,基本全靠后天培养,甚至侦查联络员的毕业考试是通过自己的驯鹰发现二十里之外的一队士兵的数量和兵种,再苛刻点的还需要辨认他们的兵器种类。
巡视天空的驯鹰可以轻松探查方圆三五十里内的风吹草动,基本武安军不会有被偷袭的风险,这一点在急行军的时候尤为重要。
天上好几只驯鹰在不断的探查前路,后面的斥候一边探索驯鹰探查完的路径,一边给后军做好行军标致。然后加急行军,几乎全骡马化的先锋舟桥部队则为后面的大部队铺桥修路。
如果遇到短时间不能完成的架桥任务,后面的部队会原地修整的同时派出支援部队进行帮工。
不过这种情况很少,至少在武安军所打的几次大仗里,舟桥部队基本全都圆满的完成了任务。
先锋军中的平路先锋也是急行军最大的保障之一,路见不平一声吼,抄起镐头就开山劈石,在数位筑路大匠的领导下,武安军总是能找到正确的行进路线。
当武安军的大军推进到离梁山泊还不足二十里的时候,宋江和一众兄弟还在那里商量着怎么混诏安呢。
杀人放火等诏安,这一真实写照在大宋确确实实存在,并且还是几乎所有绿林中人的一致共识。
因为现在的大宋厢军,有一小部分人就是各地收编来的土匪。这些厢军拉出去打仗够呛,但是管管地方啦,拉出去打个工啥的,还是很好用的。
几十年来的不断演化,那些老厢军几乎都成了技术兵种,各种各样的建屋筑桥,修城铺路的活,几乎人人精通。甚至给大宋的那些大佬们免费打工混吃混喝的厢军数量也多达几十万人。
武安军的无限接收厢军,也让武安军赚了大便宜,因为很多人除了不会种地,其他职业几乎都能找到人手。
从铁匠到泥瓦匠,这群厢军几乎囊括了所有已知的职业。
当然打家劫舍如果也算一种职业的话,武安军的厢军之中,对于梁山泊熟悉的人足足能找出好几十人。
好巧不巧,其中有几位还是当初王伦当寨主的时候,王伦的嫡系。结果王伦被人KO了,他们除了跑路,也没得选择。赶上武安军收人啊,一头就扎进了武安军中。
山上的老土匪了,武艺未必多高,但是敢打敢杀的性格决定了他们注定会在武安军这个不看出身看能力的地方出头了。
混的最好的一个甚至已经混成了千人队的副队,也算是小小的官了。
斥候军来打探情况的时候,他们早就合盘托出了整个梁山泊的地形和优缺点。
原来梁山泊占的最大优势无非两点,十里青纱帐,别说外人了,就是自己人,也经常绕进去出不来。每年因此失踪的人口不在少数。
这一点在武安军强大的空天侦查下,基本是废了。
其次梁山泊的另一大优势是易守难攻。
跟后世很多的崮一样,梁山泊是个大岛,岛上住上个几万人不成问题,但是梁山泊的四周几乎全是峭壁,这就有点蛋疼了。
就算是有重武器,梁山泊上也很难攻下来,这也是土匪们的最大底气。
不过这一点其实并不难破。虽然崖壁只有十几丈高,但是最大的问题是,梁山泊的主峰上,没有水井,就算是有水井也很难供应的上几万人吃水。
所以,整个梁山泊上的土匪和他们的家眷们吃水都是去湖里打水。
平时还好吧,没人攻打的时候多囤点水就行了。
可是现在,武安军将梁山泊包围了,问题就显现出来了。
平底的小船上是架设不了重弩的,射程最远的也就是中型弩弓。也就是二十石的弩弓。
可是封锁取水路线却绝对够用了。
一天下来,已经射死十几个下去偷水的敢死队了。
简简单单的一个控水,直接就让号称聚众十万的梁山泊四分五裂。
人一天不吃饭还好,人一天不喝水是啥情况,连续三天过去了。包围梁山泊的武安军不会放过任何一个下山的人,连给山上的人谈判的机会都不给,只要敢露头,基本就是一通乱射,反正武安军的箭矢多到压塌仓库。
四五万人每天消耗的饮水是个恐怖的数字,积攒的一点饮水很快就喝了个一干二净。靠着湖边竟然缺水喝,这说出去也是让人无法理解的。
武功再高,有卵用。被十万大军围着,五万人几乎是排着队出来被砍。
可就是如此,还是有大批的人冒着被砍头的风险在投降。
梁山泊的城防早就完蛋了。而宋江等一众大佬则乔装打扮的混迹在了普通土匪当中,意图蒙混过关。
可令人没想到的是,武安军的刽子手们就不准备放过任何一个男人活着出去。
有人会说,他们是英雄啊,反抗朝廷暴政的英雄啊。
真的吗?
赵羽会说,纯粹扯淡。
大宋末年,虽然不敢说歌舞升平,可是安居乐业是绝对有的,诚然靠着沧州府,梁山泊周围的百姓过的苦了点,但是吃不上饭的人却真没几个,哪怕厢军再没用呢,大宋的宰相们也不会让他们饿死。
回过头再看看梁山那些人,有一个不该杀的么?周围四五个州县,基本让他们劫掠屠杀一空,就黑旋风李逵,砍杀了几十人,还挺英雄。就不想想,那些为了守卫家园被他们砍死的百姓们有多冤。
你要说砍的是辽国人,也算是为国争光了,可你杀的都是啥人?自己的同胞百姓,还想当英雄?
没有重甲,没有武器,想反抗武安军的屠杀,简直不要太天真,哪怕你是一代宗师呢,照样被逼的鸡飞狗跳。
梁山贼寇中,不乏武功高强之辈,别的人不说,就卢俊义一个人,在武器铠甲齐备的情况下,还真不是普通武安军能抵挡的,毕竟人家是已经达到先天的高手。
先天高手,没有上万人的围攻,真不好对付,特别是武安军中没高手的情况下,卢俊义和林冲两杆长枪就不是普通士卒能挡住的。
哪怕是步军的战术小组呢,也让打了个人仰马翻。
没办法,反应速度强到非人类,四石弩射出的弩箭都能用手中的长枪给扫飞,还有什么是他们挡不住的?
啥重弩?
就重弩那飞行速度,基本上是别想摆脱他们的枪影。
是逼得鸡飞狗跳,但是对这些高手,能产生致命威胁的武器有且只有一种,那就是武安军的四石神臂弓。
神臂弓的拉力或许不是最大,但是经过无数次的试验,武安军的工匠们发现,神臂弓的弓臂弹性却是最好的,弹性系数也是超高的,同样的四石拉力的钢弩,射程仅为神臂弓的一半左右。
如果按照现代人的理论来解释,那就是神臂弓所射出去的箭矢初速度要远远高于普通的弓弩,就连木包钢的混合弩臂在弹性系数上也差着神臂弓很多。
虽然没有毫秒计时器,但是通过一种流水计时器,鸟丝还是测出了神臂弓大体的初速度。四石神臂弓射出的箭矢能达到四百五十米每秒的初速度。而武安军最新研制的四石包钢重弩,却只能让箭矢达到二百七十米左右的初速度,差了整整一半还多。
所以说,就算武安军再土豪,神臂弓这玩意还是没法量产,特别是能达到最远三百步射程的神臂弓,更是单兵武器中,当之无愧的王者,四百多米的射程,后世很多步枪都未必能达到这种变态射程,并且神臂弓所射出的硬质箭矢,在重量上远超普通弹头的,特别是在用上了特制的带翼飘箭后,神臂弓的最大射程甚至能达到四百步以上,这已经是大型床弩的理论射程了,就连武安军的中型弩炮,最远也就是四百五十步,甚至由于生产的情况和使用材料的不同,二零弩的射程也就是四百步左右,近六百米的射程已经可以碾压大部分的近代火炮了。
但是别忘了,弩炮之所以称之为弩炮,是因为其拉力足足有二十石那么多呢,一石就是一百六十市斤,八十公斤,二十石就是一点六吨的重量,这种拉力有多变态,可以去自己琢磨。
更别提拉力八十石的重型弩炮了,一门弩炮需要四个壮汉用绞盘才能上弦,并且还是大型绞盘。
至于千牛弩,那还是算了把,人根本没那种力量,只能是十几头壮牛才能驱动的了那种大型绞盘。
所以重型武器对付小型目标,特别是这些高手的时候,根本没用,一是转向速度太慢,根本跟不上他们的移动速度,二是连续性太差,除非被逼迫到一个死角上,否则在面对普通士兵的时候,这些高手真的是很难对付。
不过,这并难不倒赵羽,因为,武安军中也有很多高手啊。
如果按照历史轨迹,林冲的好友鲁智深也会上梁山。但是现在呢,武安军中一位马军小统领就叫鲁智深,历史上的鲁提辖变成了武安军中的鲁校尉,虽然官级降了,但是在武安军当领兵将领能跟大宋的官职相比么?完全没可比性。
不仅仅是鲁智深,以前按照历史发展很多大宋闲置的将领都有了去处和争取战功的机会,自然也就没那么多人落草为寇了,甚至一些绿林好汉为了博取名声也都加入了武安军去杀鞑子。
为了给他们营造名声,赵羽也是蛮拼的,‘无意中’泄漏出去的武安军中高级将领名录,几乎成了所有大宋说书人必备的一本书籍,甚至他们的‘赫赫’战功也是如今大宋所有人闲聊的话题。上至宰相下至佃农,几乎没有人不知道他们的大名的。几乎所有青少年都以他们为偶像。
晋南吴家庄,上门说亲的媒婆能踏平十里山路。方圆八百里内的显贵们争相将家中的适龄女子许配给吴家庄的青年们。为此争破头的都不少,甚至有些武安军中当小将领的吴家子弟,妾室的名额都能争破头,很多骚年不知不觉中,家人就给定下了三四门亲事。实在是因为他们的陪嫁嫁妆太丰厚了,丰厚到让人无法拒绝的程度。
这种情况不仅仅是吴家庄,几乎所有在武安军将领名录上的家乡,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这种火爆的场景。
如此一来,武安军还愁兵源和质量么?
肯定是不缺的,如果不是刻意的压制兵员数量,武安军现在的规模还能再扩大几倍,毕竟大宋近两亿人的人口总量是非常恐怖的,大量的闲散人员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这从梁山泊的崛起就能管窥一斑。
如果是一个高手,武安军的这群将领估计早就将他们拿下了,可是如果是三个高手,几百人还真拿他们没办法。
默默的,我又复更了,不要说我太监啊,只是在组织剧情而已,虽然时间有点长,,,,算了不编理由了,就是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