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和国学
中医和国学
范无病老老实实地上了一天的课,就发现一个问题,复旦的师资还是不错的,至少比自己前世上过的三流大学要胜了一筹,而同系的学生们,却也是精灵古怪,很有一些能搞的人才的。
几乎每堂课上,都有人拿老师作为扬名立万的垫脚石,因此新生适应期一过之后,老师们就很少愿意提问题,或者让学生们发表看法了,省得又被他们给夹枪带棒地暗损一回,真是何苦由来?
比如说上马原的时候,就有人拿了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找出来的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来请教老师,诸如此类的事情层出不穷,弄得老师们非常没有面子。
范无病吸取了上午的经验,整个一天当中再没有出风头,一直缩到后几排座位上,偶尔听一听老师讲课,偶尔看一看自己从图书馆里借来的图书,偶尔再在满教室的新生中扫上两眼,看一看有没有什么值得关注的美『色』,时间倒也过得挺快。
本来晚上童小芸想过来双修一下的,结果丁阿姨临时有事儿回来了,就把童小芸给抓走了,这样一来,范无病倒是能够好好地休息一下。
取义地曲解名人的话,显然是很不厚道的,但是教科书上往往是这么做的,国情使然,也无可奈何了。但是这话的意思就是说,应该承认天赋的存在,否则这个世界上不会有那么多的天才,如爱因斯坦,如贝多芬,等等。
中医也是一样,一个灵觉敏感的人,一个对于阴阳五行理论有着深刻理解的人,哪怕他学医时日不多,也很容易就通过整个理论的脉络,掌握到其中的诀窍,正所谓一理通,百理通,举一反三罢了。
范无病虽然正式学医的日子不多,但是他自己对自己身体内部的探索却一天也没有停止过,此时接触了最上乘的中医理论,不过是顺理成章地将自己的感悟提高一个层次而已,因此他才能够在针灸上有了超越老师的可能。
中医和国学,始终是结合在一起的,如果没有深厚的中华文化作为底蕴,就不可能将中医的基础理论搞清楚,而基础理论搞不清楚,自然就不可能将医术发挥到极致,如果只是依靠经验来辨证施治的话,那确实是需要很长的时间去积累经验的。
对大多数中医而言,实情确实如此,中医医学对他们就是一些经验和例子,一旦遇到从来没有见到过的病例,就失去了方向,而对于有基础理论做依据的医生而言,真正是病万变,『药』亦万变了,没有处理不了的病人。
因此范无病对于导演的怀疑,只是笑了笑,然后看了看他的脸『色』,就非常笃定地说道,“心脏有点儿不好,作息不规律造成的,最好不要多熬夜。胃有点儿小『毛』病,但是不严重。最主要的还是——嗯,吃点儿六味地黄丸吧,北京同仁堂出的就行,连吃三个月,仔细看一看上面的说明就行。别的么,就没有什么大『毛』病了。”
导演一脸惊异地看着范无病,非常崇拜地说道,“果然是神医啊!光用看的就知道我是什么『毛』病了!不过六味地黄丸是用来做什么的?”
黄教授嘿嘿地笑了笑道,“补肾嘛!”
众人都是嘿嘿地看着导演笑着,导演有些尴尬地想道,其实被一个神医看来看去,也是有点儿不好意思的,不过自己的肾好像确实得补一补了,那几个小演员有点儿太纠缠自己了,偏偏自己又很难推拒这种纠缠,这个身子就难免会弱一点儿,难怪最近有点儿力不从心了。
不能涸泽而渔,焚林而猎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