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权驭大明 第两百四十三章 天子之忧

天子之忧

翰林院属于文官性质的衙门,自然位于皇城内东千步廊的高墙后面,跟吏部、户部和礼部等部院衙门相邻。

三月二十五一早,李宏宇和赵欣、庄际昌结伴进了皇城,一起去翰林院拜见掌院的翰林学士王翰。

王翰是万十七年乙丑科的二甲进士,因庶吉士得以点入翰林,虽然翰林学士只是一个正五品的官职,但王翰有着礼部右侍郎的加衔,故而其官阶为正三品。

别看王翰现在只是翰林学士,一旦升迁那就是各大部院衙门堂官这样的朝廷大员,仕途不可限量。

王翰自然已经看了李宏宇三人会试和殿试时的答卷,认为三人文化造诣之高简直数十年罕见,故而对三人器重有加。

尤其是李宏宇殿试策问的那道“问帝王之政与帝王之心?”的回答,荡气回肠,令王翰不由得拍案叫绝。

与清朝翰林是文官闲职不同,明朝翰林院的翰林既掌管文辞也参与政务。

除了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给皇帝进讲经史以及拟写圣旨外,翰林们还是朝堂清流领袖,科道言官之首,大明士大夫的顶层人士,朝堂上下人人羡慕的天子近侍。

拜见完了王翰,李宏宇三人又去见翰林院的同僚,由于三人乃万皇帝钦点的翰林,自然与那些庶吉士出身的翰林地位要高上一筹,再加上会试和殿试的文章写得可谓繁花锦簇,故而自然受到了翰林院同僚的欢迎。

跟大明别的衙门不同,翰林院的翰林有着很重的文士气息,作为两榜进士佼佼者出身的翰林们,全是精通经史、饱读诗书之士,不愧是大明士大夫阶层金字塔塔尖的人士。

因此,跟翰林院的翰林们打交道就显得简单了许多,大多数的翰林拥有着很重的书生意气,而且性格鲜明,故而尔虞我诈、虚与委蛇的事情比别的部院衙门要少得多。

在翰林院逛了一圈,拜了翰林院里各位翰林的码头后,李宏宇和赵欣、庄际昌动身进宫,前去向万皇帝请安同时也是叩谢万皇帝将其选为三鼎甲。

紫禁城,干清宫,东暖阁。

与初次来到干清宫的庄际昌不同,李宏宇和赵欣已经是,认为新科状元文采风流,希望能让新科状元兼司经局洗马,教谕其经义典籍。”

等万皇帝咳嗽完,那名内侍接过茶杯,躬着身子说道,“太孙还送来了一件礼物敬献给皇上。”

“噢?”万皇帝闻言不由得感到颇为意外,没想到朱由校竟然会看上李宏宇,随后饶有兴致地问道,“太孙献了何物?”

那名内侍闻言向门外一招手,一名年轻的内侍就捧着一个托盘走了进来,放在万皇帝面前的桌上,托盘上放着的是一艘三桅帆船的模型。

“这是……”万皇帝也是第一次见到这种怪模样的船只,于是一边好奇地打量着一边问道。

“回皇上,据东宫的人说,这是一艘西夷人的海船,十分适合海上远行,西夷诸国皆以这种海船航行于大洋之上。”

那名内侍一躬身,开口解释道,“此船即可当战船海战,又能运送货物,万三十二年红毛夷进犯澎湖,驾驶的就是这种海船。”

万三十二年,荷兰人韦麻郎率领的两艘三桅帆船和两艘货船抵达澎湖,与明军交战一番后撤离,福建官方上奏此战大获全胜。

实际上,明军对三桅帆船毫无办法,使得荷兰的海船游弋于闽粤沿海,其坚巨高广日益为沿海军民所认识,福建将领朱文达对此感慨,“红夷勇鸷绝伦,战器事事精工,合闽舟师,不足撄其锋”。

后来,福建官方与韦麻郎达成“互市”的协议,这才使得其率领船只满载而归。

当然了,万皇帝得到的奏报是明军大获全胜红毛夷落荒而逃。

不过当时目睹了交战的明军将领则深知荷兰人火炮的厉害,“第见青烟一缕,此几应手糜烂,无声迹可寻,徐徐扬帆去,不折一镞,而官军死者已无算。”

“战船?”万皇帝的脸上浮现出惊讶的神色,他觉得这种船的船舱挺大,但船头有些尖,适合运送货物但并不利于海上交战。

“皇上请看。”内侍闻言走上前,躬身指着三桅帆船的船身上的那些炮窗的窗口说道,“西洋人把红夷大炮置于其内,交战的时候把船身横过来,这样一侧船身的红夷大炮都能派上用场。”

“他们竟然把红夷大炮安在了船上?”万皇帝闻言不由得微微颔首,随后神色诧异地望着那些炮窗的窗口,皱着眉头自言自语道,“我大明何时才能造出这样的火炮!”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