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绑架2
三.绑匪的电话
“怎么办?我们的手机也不在身边,要不借个手机给他妈妈回个电话?”
高天再次提议,又被我否定:
“不行,打过去怎么解释方杰不能接电话?只能让他妈妈更担心。”
“现在的问题是,怎么偏在这个节骨眼上,方杰的妈妈打来了电话,而且语气很着急,好像知道儿子有事似的。”
李智航提出的问题比我们都要有意义,“刚才方杰妈妈说的最后一个字是‘绑’,难道方杰真的被绑架了?”
听到这里我们都有些不知所措,想报警,可是没有任何证据,仅凭我们的猜测又怎么能有说服力?
“其实方杰也未必有危险。”
李智航见我们有些乱了阵脚,又开始说一些理想的推断,“在学校里绑架一些学生勒索家长,听着就太不专业了。我想他们大概没有真的绑架人质的胆量,只是想借这个游戏骗一些钱,把我们的手机没收上去,趁我们沉浸在游戏中的这两个小时,按照我们参加游戏时登记表上填写的家庭电话,打给我们的父母索要钱财。如果父母拨我们的手机,他们就会可以很好的掌控,挂掉或以绑匪的身份接听,让我们的父母彻底相信。只是他们没想到方杰的手机并没有交上去,也许是兼职的学生漏掉了他的手机没有上交,再去找他们的时候听到了他们的谈话。大概他还以为真的有绑架事件,怕自己成了帮凶,连警都不敢报。”
我们都觉得李智航说的非常有道理,并未自己即将破获一起诈骗案而兴奋。经过我们的商议,最后决定在游戏剩下的四十分钟内完成游戏,找到方杰,然后向厂商要回我们自己的手机,手机里自会有证据:如果他们打电话后,有家长拨我们的手机,那手机里一定会有未接电话或者“绑匪”接听后的一些威胁的通话记录,通话时间也是一种有力的证据。
可是现在我们去哪找方杰呢?正想着,我们看到另一组参加游戏的同学从我们眼前经过,李智航一拍脑袋:
“按常理,所有的‘人质’都会藏在同一地点,这样比较方便管理。我们看看他们拿到的线索不就知道了?”
我们纷纷应和,追上那组同学,他手里的纸条正是最后的谜题:根据以下三个关键字,找到最后的地点——坦诚相见、热气腾腾、净身出户。
用三个词猜一个地点?看到热气腾腾我立刻就想到了学校的开水房,可是李智航摇摇头说:
“不是开水房,这题太简单了。”
四.我们想错了
“简单?地点是哪里?”
“这还想不通?是学校的澡堂子啊!”
听他这么一说,再一琢磨那三个关键字,还真挺贴切。我们两队人马杀到浴室,果然“人质”们都在浴室门房里呆着,只是他们完全没有身为“人质”的自觉,没有人想过要“自救”,而是和门房大爷打牌打得不亦乐乎,干等着我们来“营救”。尤其是方杰,看我们来了还特热情地打招呼:
“嘿,你们还挺快,咱们组是第一名吗?”
我们把手机交给方杰,并让他跟我们去找手机商要回手机。我们两组一起找到手机商家,宣布我们完成了任务,商家明显感到很意外,并带着一丝沮丧的神情。按照要求把发给我们参加游戏用的手机送给我们作奖励。我们听到几个人小声地嘀咕着些什么,不过只听清“没事”、“小钱”、“还有很多赚头”几句话,看来这些家伙真的在密谋一些事情。
提供线索的那一组成员觉得是在我们的帮助下得到的奖励,还用感激的目光看了我们一眼才走,当然临走前我们也不忘暗示他们给家里打个电话。我们又告诉方杰家里来过电话,让他用新手机给家里打回去,之后我们就开始查看自己手机里的通话记录,如果真的有家里的未接,那我们就现场质问并报警,我相信在大学这样一个神圣的地方是不会允许有诈骗的事情横行的。
可是我们几个查来查去也没发现家里有打过电话,难道我们的家人都不弄清情况就直接汇款了?还是手机商删掉了通话记录?
我避开手机商给家里拨了一个电话,接电话的是我妈:
“喂,儿子,打电话是不是又要钱啊?”
“不是我要钱,刚才有没有人打电话找你们要钱啊?说我被绑架了之类的。”
“没有啊?你是不是接到诈骗电话了?我告诉你啊,别傻乎乎的什么都信,你们这些大学生总是自认了不起,其实都单纯得很……”
做母亲的,只要和孩子一说话就会开始没完没了的嘱咐。我应和几声,赶紧找借口挂了电话,再看李智航和高天,他们也摇头表示家里没有收到诈骗信息。
难道是我们推断错误?那方杰的母亲打来的电话又怎么解释?
“妈,还没弄清楚吗?绑定通话的意思就是以后我的手机和家里的电话之间互相打电话可以免费了……对,通讯公司来我们学校做推广的业务,不收费……对了,还有一个推广活动,我赢了一部手机……”
绑定?难道方杰母亲打电话来的原因就是接到通讯公司绑定通话的业务电话,所以打电话和他确认?她想说的是“绑定”而不是“绑架”!
这个结局让我们哭笑不得,可是手机厂商的确是在商议某件事情,到底是什么呢?很快,有其他参赛者完成游戏跑过来,我们也弄清了心里的疑问。
五.
另外几组参与者跑到终点后看到我们就集体打呼“还是晚了”,纷纷有些遗憾地将厂商发下来的手机还回去,并要求拿回自己的手机,谁知这时商家竟然反口道:
“我们的手机都被你们使用过了,这样我们也没法拿回去卖,你们必须花钱买下来。”
“什么!”
几组学生反应强烈,那阵势和我们最初在教学楼那里听到的,被淘汰的那组学生的哀嚎声一样。我们立刻明白了这些手机商在商议的事情,他们没有绑架诈骗那么大的欺诈行为,只是用游戏的方式强买强卖,逼迫学生们掏钱买他们的手机。那位好心的兼职学生大概是听到他们说起这个“绑架”游戏,误会了他们的意思,才引导我们一路按照绑架诈骗的方向查了下去,却没想到对方来了这么一手。
“你们怎么能强买强卖?当初说好手机是你们提供的游戏道具,并没告诉我们要购买。”
我们也加入了学生与商家之间的争论,商家振振有词地说:
“我们并没有说‘无偿’提供,宣传单上都注明了,如果因为你们的原因致使手机无法回收再次销售,你们是要购买下来的。”
我们再看宣传单,上面的确用很不明显的字体标注在角落里,双方又交涉了几回合,对方明显占上风,几名同学不想与之纠缠,何况手机并不算贵,也就叹气着准备付钱。手机商家无非是利用大学生好奇心强,又缺乏社会经验的弱点。想想刚才我妈在电话里的嘱咐,虽然唠叨,却也不无道理,大学生的确自认自己不会轻易上当,却单纯善良容易被小圈套套住。可我们不能因此就牺牲自己的利益。
“你的标注并不明显,而且你在游戏开始之前也没有对此进行说明,从法律的角度上来说你还是侵犯了我们的知情权,我们没有责任买你的手机。”
我们据理力争,对方倒是不屑一顾:
“怎么?你们还想跟我们谈法律?”
“要不我们报警吧,看看到底谁说的对。”
手机商家来学校做宣传就是看中学生们不愿意惹事的行为,见我说出“报警”二字,也有点儿心虚了。其实我们的确不想惹事,所以主动提出:
“你们的手机我们没怎么使用,也并未损坏,你们可以检查一下。还有你奖励给我们的手机我们也可以退还,你们不算有很大损失。我们也就是来参加个游戏放松一下学习压力,你们也达到了宣传手机的目的,我们两全其美不是很好吗?”
对方听我们这样一说,也不好再纠缠下去,嘟囔一声“看你们是学生就算了”,收摊离开了学校。
其实有时候家长的唠叨不妨耐心听一听,他们在讲述着自己的人生经验。大学生的确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但是还没有真正接触到社会。大学校园是一个过渡,我们要学习的不仅仅是专业技能,还要为面对即将到来的独立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