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超级腰带 道门流派——太一道

道门流派——太一道

太一道为金初中国北方兴起的三道派之一。流传至元代,后并入正一道。

太一道,或称太一教,创始于金熙宗天眷(1138~1140)初,创始人为卫州(今河南汲县)萧抱珍(?~1166)。早年‘既得道,即以仙圣所授秘箓济人,祈禳诃禁,罔不立验。天眷初,其法遂大行,因名之曰太一教‘。①之所以称‘太一‘,说法有二:一为前碑所云,‘盖取元气浑沦,太极剖判,至理纯一之义‘。一为《元史·释老传》所云,‘传太一三元法箓之术,因名其教曰太一‘。该教‘以老氏之学修身‘,‘以巫祝之术御世‘,重视符咒秘箓,祈禳诃禁,为人去厄求福。属于符箓道教。

太一道创立后,于天眷初即‘远迩响风,受箓为门徒者,岁无虑千数‘。②‘寻以所居湫隘,不可揭香火斋洁之虔,乃于州东三清院故址,葺茆而庵‘。③其后,弟子侯元仙又在赵州及真定的家中,‘各建太一堂,奉持香火,以符药济人‘。④将太一道传至河北赵县、正定一带。金皇统八年(1148),熙宗闻萧抱珍之名,召赴阙,赐所居之庵名‘太一万寿观‘。于金大定六年(1166)逝世。死前留下遗嘱,其后非萧姓嗣教者,必改姓萧。元宪宗二年(1252),追赠其为‘太一一悟真人‘。

太一道二祖萧道熙,字光远,本姓韩氏,其先汴州(今河南开封)人,五代祖徙居卫州。金正隆(1156~1161)间,韩氏举族修太一教。‘才免怀,留养道宫,受度为道士,复先训也。再命而受清虚大德之号。大定六年冬十有一月,真人(萧抱珍--引者注)羽化于万寿丈室,……时师(萧道熙--引者注)甫满十祀耳。既窆师,乃陈宝箓、法物,具香火升堂,以二代嗣事谕众‘。⑤遂改姓萧,为二代祖。‘九年,朝廷歆其行异,敕立万寿额碑于本观。是后声教大振,门徒增盛,东渐于海矣‘。⑥‘十一年,时师殆十有四腊,门人巨鹿李悟真者,造请:‘何为仙道‘?师曰:‘做仙佛不难,只依一弱字便是尔,曰、弱者道之用也‘‘。⑦大定十四年(1174),应金世宗诏,居中都天长观,明年春,辞归乡里。后四年,复住赵州太清观。大定二十一年,又被征至内殿,问以摄生之道,对曰:‘嘘噏精气,以清虚自守,此野人之事,今朝廷清明,陛下当允执中道,恭己无为而已‘⑧。大定二十六年秋,忽思牺真岩壑,乃将教事付王志冲,去而游历名山,不知所终。

于天,凡五昼夜。事毕,居寿请间曰:‘皇太子春秋鼎盛,宜参预国政。‘且又因典瑞董文忠以为言。世祖喜曰:

‘行将及之‘。其后诏太子参决朝政,庶事皆先启后闻者,盖居寿为之先也。‘可见萧居寿所受之宠遇已超过甚先辈。

继萧居寿之后掌太一道者为萧全皊,是为第六祖。据刘因《洺水李君墓表》,萧全皊原姓李,父名守通,洺水(今属河北)人。受父命拜萧辅道为师。据《演化真常真人行状》称,至元三年,受封观妙大师,至元十七年萧居寿临终时,受命嗣主法席。后加封承化纯一真人。至元末、元贞初(1294~1295),有司奏请赐顺州(今河北顺义)地四千余亩和宛平县京西乡栗林给全皊,以作太一道之恒产,全皊在元贞二年(1296)于其地建太一集仙观一所。据陈垣先生考证,萧全皊在延皊三年(1316)尚在世,卒于此年至泰定元年(1324)之间。

继萧全皊掌太一道者为萧天皊,是为第七祖。原姓蔡。于延皊三年至泰定元年间嗣教。延皊二年与张留孙、孙德彧等参加大都长c混宫所建金箓大醮时,未明著嗣教,但被称为太一崇玄体素演道真人。泰定元年与吴全节等人参加崇真万寿宫所建金箓大醮时,即明称太一道嗣教七祖蔡天皊。据有关资料记载,他与玄教大宗师吴全节相友善,而且年岁相若。掌教至何年,已不可考。

太一道留存的资料极少,许多问题已难俱知。其宫观、道徒大都在河南、河北,间有及于山东者,如嵫阳太玄观。其教区组织,除两京所设太一广福万寿宫为其首脑机关外,其下亦设路、州、县等各级地方宗教组织。不过记载甚少,仅见萧辅道弟子张善渊在定宗、宪宗时期,先后任过真定路提点和卫辉路提点。另一弟子张居皊在至元间任过卫辉路都提点。在此之前,三祖萧道冲在未掌教之前,于大定十七年任过卫州管内威仪。

太一道传至七祖萧天皊,其后不见嗣教者,也不见太一道之活动。陈垣先生根据危素《送郭真人还玉笥山序》所记,在惠宗至元四年(1338),顺帝敕玉笥山道士郭宗纯为第八代祭遁真人,主六丁神之祠事,据推测,‘则其时太一之法虽存,恐亦合并于正一矣‘。⑿因为早在至元十一年,元世祖即命萧居寿继刘秉忠主六丁神祠,此后该祠事就成为太一道之专职,现改由正一道士担任,似可表明太一道已合并于正一。不过改由正一道士主六丁之祠祀,并不由第八代郭宗纯始。在此之前的第六代就是正一道士了。该序云:‘至顺初,第六代真人毛君退休于龙虎山。‘查《顺天府志》卷七引《析津志》亦有‘六代毛‘的记载。其文曰:‘元自开国,始创于西山,赐上名额(指灵应万寿宫额--引者注),实自太保刘文正公之主也。其祖坛在上都南屏山,即太保读书处,有碑文纪事。而此坛天下有二焉(即大都西山和上都南屏山--引者注)。因著其开坛阐教之名氏次第于后:第一代宗师刘秉忠太保文正公,第二代李,三代张,四代林,第五代林,六代毛,七代谢,八代郭,九代刘,十代谭,十一代潘。‘除第一代刘秉忠外,各代皆只着姓氏,未列名,但与《释老传》和《送郭真人还玉笥山序》相比勘,可知第二代李为李居寿,第八代郭为郭宗纯。而‘六代毛‘和前《序》之‘第六代真人毛君‘,究为何人,据有关资料分析,应为玄教大宗师张留孙之弟子毛颖达。袁桷《玄教大宗师张公家传》所列留孙弟子五十四人,和赵孟瞓《玄教大宗师张公碑铭》所列留孙弟子七十五人中,皆有其名。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三十七有‘毛颖达封真人制‘,未署年月,真人号也未署明,但注:‘主祭丁甲神‘。虞集《河图仙坛之碑》则明确记载,延皊元年(1314),‘制授公(张留孙)弟子毛颖达正德弘仁静一真人,嗣掌遁甲之祠事,赚银印,视二品。‘可知《清容集》之封毛颖达真人制在延皊元年,并受命主祭遁甲六丁之神。由此可以证明,《送郭真人序》和《析津志》所记灵应万寿宫第六代真人毛君即毛颖达。《元史·文宗纪》又载天历二年(1329)八月庚子,‘遣道士苗道一、吴全节修醮事于京师,毛颖达祭遁甲神于上都南屏山、大都西山。‘证明毛颖达在天历二年仍任此职。直到至顺元年(1330),始‘退休于龙虎山‘。⒀

由上可见,从延皊元年起,主六丁神祠事即改由正一道士担任。时当太一六祖萧全皊掌教末期。此后继任掌教的为七祖萧天皊。由此看来,自六祖萧全皊之末,至七祖萧天皊掌教期间,太一道和正一道的关系已十分密切(萧天皊与吴全节即十分交好),萧全皊和萧天皊虽仍掌太一道教务,而六丁之祠却交由正一天师统一安排了。经过这两代与正一道的进一步交融,在萧天皊之后不另设掌教,在组织上最后似也并入正一道。

注:

①③见《道家金石略》第845页,文物出版社,1988年

②《秋涧文集》卷六十一

④⑨⑩见《滹南文集》卷四十二

⑤⑥⑦⑧⑾见《秋涧文集》卷四十七

⑿《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第132页,中华书局,1989年

⒀《说学斋稿》卷三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