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扬
王士诚猛然转头,脱口而出,问道:“殿下可是见过田丰了么?”
“没有。”
“那殿下的‘另一路人马’从何而来?”
“我虽未见过花马王,但是前不久,他的使者倒是先去了辽阳。”
“田丰的使者去了辽阳?”
“不错。花马王已经基本攻占了保定路的全境以及冀宁路的一部,他下一步欲取真定,为了保险起见,想与我海东联手。他又不知我在益都,故此遣派了使者前去辽阳。前日辽阳给我寄来的信,便是讲说的此事。”邓舍从容答道。
王士诚的神色瞬息百变。
田丰主动去找了海东?初闻不可相信,细思情理之中。田丰近年来用兵甚勤,先后攻取了河北、山西的许多地方,地盘虽然在逐渐的扩大,然而与察罕、孛罗的接近却也越来越近了,其面对的压力自然而然地也就越来越大。
人有压力,要想缓解,不外乎自强、外援两策。
如今田丰所部最北边的先锋军马已经深入到了保定路,由保定路向东,经大都路、过永平路,便是辽西。两地相距不过数百里。田丰主动去找邓舍,想要与之结盟,彼此互为外援,实在正常不过。
王士诚佯笑道:“原来如此。然则,不知殿下打算怎样与田丰联手?”
“各取所需。”
“愿闻其详。”
“花马王的意思,是想请我海东在辽西发动一场战事,吸引下鞑子的视线,以此来稍微地减轻他所面对的压力。我海东本就打算进攻大都,欲取大都,必先取辽西。所以,这一点不成问题,辽阳方面已经替我答应了。
“孛罗驻军大同,察罕屯兵晋、冀,此两人是为大都之悍蔽。为减轻我军进攻大都的压力,同时我也会要求花马王,请他扩大用兵的规模,不但要取真定路,更要把杨诚丢掉的飞狐、蔚州重新夺回。蔚州在大都、大同之间,夺取了蔚州,就能阻隔孛罗援救大都的道路。即便不济,至少也可为我海东多争取点时间。
“如此,我海东呼应了花马王;花马王亦呼应了我海东。各取所需,便是这个意思了。”
“殿下以为田丰会答应么?”
“花马王锐意进取,我料他不会拒绝。”
“哈哈。殿下没见过田丰,对吧?”
“没有。”
“那么,殿下肯定也不知道田丰长的模样了?”
“不知。”
“四个字可以形容:鹰视狼顾。这话不是俺说的,田家烈说的。燕王你也晓得,老田曾在田丰手下干过。‘狼顾’什么意思,你明白么?像狼一样,走路的时候总往后看。这种人,野心勃勃,狡诈多疑。相术上而言,此正为反噬之相。”
对“狼顾”的解释,王士诚悉数照搬田家烈的原话。说完了,他拍拍邓舍的胳臂,以自己人的语气,诚恳地提醒道:“燕王与他打交道,可得多加小心喽。”
邓舍佯装惊笑,道:“不意王爷却还通晓相术。”岔开话题,问王士诚,“看我相貌如何?”
“年少有为,大富大贵。”
“且观歌舞。”
他越不正面回应,王士诚越心中不安。田丰与他不和,两个人是竞争对手的关系,如果邓舍真的与田丰合作了,对益都必然造成强大的压力。两个强邻彼此成为盟友,益都加在中间,下场会如何?引人深思。
堂下歌姬正唱起张弘范的一首《喜春来》:“金妆宝剑藏龙口,玉带红绒挂虎头,旌旗影里骤骅骝。得志秋,喧满凤凰楼。”
张弘范为元初汉人世侯张柔的渝。”
“吾未见敌强我弱,只见章公畏敌如虎。”
“你!”
“公所虑者,料来当与田公家烈所忧相同。王爷适才言道,囊日刘太保三路北伐,功竟不成。可惜,诸位只看到了刘太保失败的结果,却没有研究刘太保失败的原因。刘太保为何失败?之所以功亏一篑,不在鞑虏势强,而是因为中路军关铎部配合不当。当时,贵省毛平章的前锋逼近已至大都百里之外,关铎部却因失期未至,故此功败垂成。”
“如果我益都答应与贵省联手,那么,贵省有何计划?”
“今,花马王已然答应与我海东联合了。如果贵省也愿出军的话,可以与花马王兵合一道,取真定,夺蔚州;走河间,出直沽,从南边威胁大都。同时我海东的军队,先南下攻取辽西,然后出永平,走滦州,由东边而击大都。如此,则贵我两军互相应和,最终会师大都城下。
“不久前,元军才遣派大都的戍军往去岭北平叛,大都城中现在非常的空虚,而孛罗与察罕的精锐全在河北、山西。大同的孛罗若来进攻,则有我上都的军马可为牵制。察罕若来进攻,则田丰首当其冲。这是难得的机会,大丈夫扬名天下,在此一举。事弱可成,岂止扬名?这是就连刘太保都没能完成的壮举,小明王也得对王爷恭敬有加。”
人谁不好名?邓舍“雁过留声”的话言犹在耳,潘贤二的分析看似确实可行,不愿田丰专美在前的念头愈来愈强烈,王士诚砰然心动。他犹豫道:“可是,田公言道,……。”
“哈哈,此真‘益都一小王’也。”潘贤二不再多言,冲王士诚、邓舍行个礼,退回宴席,坐下来,自顾饮酒。
益都又一人,不忿起身,说道:“我行省田公,天纵英才,智慧过人。我益都,……。”
不等他说完,杨行健振衣而起,高举酒杯,意态雄豪,放声吟道:“驾六龙,乘风而行。行四海,路下之八邦。历登高山临溪谷,乘云而行。行四海外,东到泰山。”此为曹操《气出唱》中的开篇几句,他朝王士诚拱了拱手,提高音调,感慨万千,说道,“曹公英杰,世称枭雄。驾六龙,行四海,东到泰山!
“伟哉!大王之《灭倭满堂势》,益都士子、百姓无不以大王为傲,视大王为今日的英雄曹公。然而,军国大事,大王却不能自决,便如三岁孺子,事事问计田公家烈,岂不可笑?徒失天下人心。
“今,大王拥泰山而揽黄河,坐东南膏腴之地,锦衣玉食,富比江南!曹操之所兴者,赖青、兖之根本。齐鲁大地,古有齐鲁之国。春秋五霸,桓公为首。齐桓公者,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如今之中原,圣上偏居安丰。膻腥胡尘,满布南北。尊王攘夷,此其时也!九合诸侯,贵我两省精诚团结。一匡天下,此大王与我家主公之功也。大王何意?一言可决!”
自上次宴席后,杨行健善辩的名号算是在益都打响了,有人看不惯,起身说道:“杨公咄咄,何其逼人!想我齐鲁之地,……。”
“齐鲁之地,圣人乡里。鲁有孔、孟,立我名教,礼仪传承,泱泱中华!昔古之齐国,有管仲,辅佐桓公霸业,屠戎而救燕,灭狄救邢、卫。孔子云:‘微管子,吾其披发左衽矣。’壮哉!管子之功。
“今日之中国,胡虏即昔日之戎、狄。今日之益都,大王即昔日之曹、桓。大王若肯与我海东联手,则可以齐鲁圣人之子弟,提千万燕赵之虎贲,竖尊王攘夷之雄旗,出河间而叩关腹里。
“当其时也,大王驾驭骏马兮,乘风而行;西出泰山兮,跨越黄河!何止北地群雄,江南英杰,也必然闻讯而色舞,横眉而拔剑。天下忠义之士,定然云合而影从。南北观望之诸侯,势必唯大王为前瞻。大王一令既下,英雄伏首;大王一怒之威,血流千里!如此,则大王您想做的事,还不就是称心如意,凡所欲为,孰不如志了么?
“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此天降大任于大王也!时机若失,则不复来。唯请大王明断。”
他根本不给益都诸人发言的机会,意态狂傲,高谈阔论,与潘贤二的发言前后相应,一波接着一波,恣肆如汪洋,发聩如风雷,极其地鼓动人心。益都诸人,无不色变。高延世诸将,奋然挺身,踊跃争先,唯恐落后,拜倒一地,皆大呼请命,愿与海东联手,并甘之前驱。
王士诚转望邓舍,邓舍面带微笑,不发一言。
--
1,自守则易弱以亡,攻人则足以自强而集事。
这句话出自明代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类似的话,前代也有。因其言洁意赅,所以干脆直接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