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立鼎1894 第三三七章 全线反击!(二)

全线反击!(二)

众人之中,无疑是那些身兼洋行买办和一直与洋人藕断丝连的人最为忧虑。比如资格最老、买卖最大的汇丰银行买办吴调卿,就是其中的代表。

他不只是支撑起了汇丰银行在天津乃至北方的业务,更因为与李鸿章搭上线儿,先后出任了铁路局总办,以及淮军银钱所总办。除此之外,又以职务之便促成了清廷与英国的借款项目,他从中大发其财。

虽说他也积极参与了杨氏集团的商业项目,并作为天津买办之首,在商业银行和炎华商会中占有极重要的理事职位,并借此数倍扩展旗下产业。不过他也一直没有跟洋人断绝关系,存的就是脚踩几只船,不管哪头占了上风,他都能左右逢源,立于不败之地。

不过今天的事情却让他有点麻爪了。此前杨浩与洋人撕破脸,他选择了静观其变,没有表明支持态度,私底下也与其他买办发表议论,认为杨浩一定抵不过洋人的强大,必然是输定了。

可结果如何呢?居然是杨氏的海军大破列强联合舰队,更俘虏那么多人和战舰,不管里面到底蕴藏多少不为人知的奥秘,在一段时间内,天下风云必然要因此而大变色!

别的不说,一旦杨氏借此声势突然反清,近在咫尺的京城一定不保。朝廷仓惶败退之后,给英国人的贷款只怕就还不了。这笔账要算在谁的头上?

再有,杨氏彻底与列强撕破脸,那是不是还能容许洋人的银行洋行在中国地面上顺当做生意?都是未知数啊!

吴调卿忧心忡忡的叹气:“唉!早知如此,当初咱们就该主动一些,哪怕舍出几十万两家财给杨氏捧捧场呢,也断不至于落到今天这般尴尬境地。诸位,还有什么好办法可想吗?”

同病相怜的怡和洋行买办梁炎卿也面临类似的问题。他身兼多家洋行大班之职,把持高林洋行出口生意多年,又担负怡和洋行航运和军火生意的勾当,与清廷洋人都有脱不开的干系。

梁炎卿和摇头苦笑:“能有何良方?无非是低低头认个错而已,我观那杨先生也非是心胸狭隘之辈,加之今番大获全胜,必不致迁怒于人。”

“哼,那可说不定。”年龄最老的礼和洋行买办王铭槐嘴角微微一抽,给众人泼了一盆子凉水,“诸位不要忘了,杨先生乃是**军之魁首,**党之领袖,是要做颠覆朝廷大事的。这天下改名换姓就在他反掌之间,咱们这些人牵扯太深,少不得要出一出血。能买个平安都算好的,只是说两句软话,他能答应吗?谁知道会不会拿咱们作伐子,做那杀鸡骇猴的勾当?”

这番话,让众人禁不住浑身打个寒战,下意识的扭头去看战舰上的人影,眼神中尽是惊恐。

王铭槐可算是众人里资格最老的买办兼军火商。早在多年以前,他就跟李鸿章搭上线儿,负责从德国人那里倒卖枪炮武器机器等等给淮军和清廷。这二十年来,大清国买了数千门大炮,数不清的枪械弹药,里面都有他的影子在。他本人固然赚的盆满钵满,也通过李鸿章与清廷上下有剪不断的干系。

这一次杨氏与列强纷争里,王铭槐不但掺合进去清廷武装新军,还有大借款的勾当,与其他两位一样是洋人的利益代表。

他们这种人最能在腐朽混乱的王朝末世求存获利,但一样要承担王朝更替造成的动荡风险。倘若提前站稳立场,少不得获取一个从龙之功,如满清八大皇商的席位。可要是站错队的话,就会成为杀了祭旗的头号目标。更别提他们一个个身价百万,随便抄了一家就能武装一个步兵师出来。

几位买办大佬你望我眼,都是满心的惊惧。倘若早两天得到消息,他们还能有所准备,至少能在舰队胜利凯旋之前,想方设法找上杨浩去走通了路子。

可问题是战斗发生在海上,那时节四面无人交通隔绝,他们又没有无线电,甚至都不清楚什么时候开打、打成了什么样。等今天上午突然得到消息,为时已晚。

“要不然,请山西的朋友出面给说合说合?怎么说咱们都是生意人,大家伙的利益还是一致的嘛。就算舍了些银子,也认了。”

太古洋行买办郑翼之提议。他年纪轻,脑子活,胆子大,路子野。是所有买办中最早积极参与炎华商会一系列项目,更首先承揽美租界和花园洋房地产项目,跟李鸿章家老三打得火热。

他的建议让诸多同行颇为心动,却也一样心存挂碍。吴调卿摇头叹道:“就怕人家不肯帮忙啊!当初宋先生来找咱们去给杨氏捧场,大家伙儿的话都是怎么说的?拒绝的太干脆了,自己把路给走绝了。”

“唉!谁说不是呢?”王铭槐跌足不已,“可谁能想到,那杨氏竟然如此的厉害法儿,许多洋人联起手来都打不垮他。”

这真是一个“万万没想到”了。作为世界列强洋行买办的他们,自问是最清楚洋人实力的,区区一个杨氏不管怎么强大,毕竟只是本乡本土的势力,哪能与人家洋人横行世界的强横相抗衡?

一名地道天津本帮买办李辅臣忍不住道:“如今还说不上成了死局吧?就算真是教洋人吃了大亏,可毕竟不到伤筋动骨的地步,那洋人必然不肯善罢甘休……这要是动真格的打过来,谁胜谁负还不一定吧?”

一些眼皮子浅的人忍不住同声附和。

吴调卿横了他们一眼,没好气的道:“哼哼,就算洋人不肯干休,再想打过来也不是一两个月就能调兵遣将完成的。可这时间,足够人家把咱们一伙子给抄家灭族了!诸位,人在屋檐下,不能不低头啊!”

那些人悚然一惊,不敢再乱开口了。

没错,杨氏的大军就在眼目前儿摆着,说杀人不用程,可有说法?”

发现他的脸色不太好,一干人的心登时忽悠一下没着没落的。吴调卿抬手压下众人的呱噪,径直问:“不管好坏,还请宋兄明言相告。”

宋云生身心俱疲,羞惭的回答:“请恕宋某无能为力,杨先生说了,公事公办。一切以之前公布的约法章程为准绳,我劝大伙儿赶紧打消了侥幸念头,照章办事,把捅出来的窟窿给堵上是要紧的。”

“当真没有通融的余地?”

众人不敢相信,他们做生意从来没有规规矩矩的,谁不是偷奸耍滑钻空子耍手段?大清国从来也没人跟你讲什么法律,一切还不是得看官老爷的心情好坏?

有些人就不以为然,咬牙切齿的道:“姓杨的未免手段太狠,这是要逼着咱们倾家荡产呐!实在不行,咱们不做这里的生意就是了,天下之大……。”

话没说完,就被旁边人把嘴捂住,厉声呵斥:“你不要命,我们还想活呢!也不想想,如今天下海疆尽在杨氏囊括,谁人不得仰仗他的机器货物?”

不说南方如何,至少在北方,杨氏的商业资本已经挤兑的洋货没什么生路,运进来也卖不出去,这也是洋鬼子要干掉他的重要原因。在场的人无不是牵扯到杨氏商业体系之中,如果杨浩不乐意,他一个钉子都别想买到。

宋云生也不爱听这样的狂言,肃然道:“踏踏实实的做生意不好吗?以往没个制度章法可循,大家伙无奈才要依附官府贵戚。而今要行法制,此前商会所行制度也没什么不妥当,一切照旧并无不可。堂堂正正的赚钱,心里头安生踏实,也必忧虑被随意搜刮剥夺。纵使此番要付出一些代价,换来个长久。”

做生意的没有笨蛋,梁炎卿略作思忖,当机立断:“你们怎么想不知道,反正我是不打算离开此地。如今广东也在闹**党,天下大势要变,此时跟上也不算晚。不就是钱么,花了还能再赚,我给!”

本地户和北方商人一样的态度,认罚。其实他们心里都清楚,如果杨浩要赶尽杀绝,根本不会有宋云生来传话,有坡就赶紧下,再不知情识趣,那是自寻死路了。

于是乎,都没等杨浩动手,当天就有许多人排队到商会和商法处主动投案,把他们这些日子来的违章行为交代,认打认罚。半天功夫,收了罚款好几百万两银子!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