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地一声惊雷起(上)
时光荏苒,一转眼间,已是乾封元年四月中旬,内禁突然传出消息,高宗终于要上朝了,这可是自去年二月高宗驾临洛阳以来的头一回大朝,群臣皆为之瞩目,更令诸臣工议论纷纷的是——璐王李贤、周王李显此番也将正式踏入朝堂,其中的意味颇为发人深思——高宗三月十八回京之后,虽不曾上过早朝,可圣旨却是没少下,不但将前番被贬出京师的阎立本、刘祥道全都召回了京师,还都得以进一步的提升——刘祥道晋吏部尚书、阎立本晋户部尚书、其余亲近太子诸官也各有提升,如原吏部尚书乐彦玮晋中书舍人,参知政事(宰相);刑部尚书卢承庆晋礼部尚书,参知政事(宰相),而原本在朝中持中立态度的许圉师、李安期则被罢相致仕,与此同时,高宗还特意下诏,由太子继续监国,算是开了自古以来皇帝尚在朝而太子却能监国之先河,一时间太子李弘之势力大涨,政务几出于太子之手笔,群臣颇有归心之愿景,可就在这等情况下,高宗却突然下诏早朝,并令璐、周二王入朝议政,实难不令诸臣工联想翩翩的。百度搜索读看看
蹊跷?能有啥蹊跷可言的,旁人或许会对高宗这一招感到疑惑,可当过皇帝的李显却是心里头倍儿透亮——说穿了一钱不值,这不过就是制衡罢了,没错,高宗是想要扶持太子以压制武后日渐膨胀的野心,可并不想矫枉过正,万一要是太子势力大涨之下,也来个玄武门之变的话,那高宗岂不是连哭都来不及了,很显然,必要的防范自然是少不了的,毫无疑问,将一向与太子不怎么和睦的李贤兄弟俩抬入朝堂便是种最好的防范手段,当然了,这里头一准是少不了武后的推波助澜。
理由,很简单,就武后那等好耍权的性子,自不可能坐看太子日益势大,真要是太子坐稳了江山,那哪还能有武后表演的舞台,再怎么着,武后也得想方设法给太子造些难题,问题是高宗心里头正因韩国夫人母女俩的惨死而生着怨气,武后自不可能在此时亲自出头,倘若能看到小哥三个在朝堂上斗来斗去无疑就是武后现时的最佳选择,真到了朝局因皇子们内斗而陷入乱局之际,也就到了她武媚娘全面收拢权柄的时候了,这不过就是个放长线钓大鱼的手法罢了,真没甚稀奇可言的。(读看看小说网请记住我们的网址)
老话说得好:力不足,当借势以成之!很显然,李显此时的情况正是如此——甭管高宗与武后都打得是甚主意,此番入朝无论对于李贤还是李显来说,都是个趁势而为的大好机会,自然是不容错过的,实际上,李显早已做足了充分的准备,为的就是等待这一时机的到来,而今,一切都已准备停当,东风已起,是到了乘风破浪之时了!
早朝一事,对于君臣来说,都不是件轻松惬意之事,旁的不说,辰时正牌开朝,卯时差不多就得出发了,早起是一回事,饮食更是个大麻烦,原因无他,一个早朝下来往往就得两、三个时辰的时间,若是遇到疑难之事议而不决,那没准就得上到午后方罢,这中间可没啥“课间休息”的机会,若是半中间尿急,那乐子可就大了去了,倘若不小心当场滚滚而下,那可就不是出丑的问题,而是君前失礼的大罪了,故此,每逢早朝,朝臣们总是能不吃便不吃,实在是身体受不了,那就尽量吃干的,这一点对于前一世早就习惯了早朝的李显来说,自然不成问题,这不,李显一大早起来,练完了武,匆匆地沐浴更了衣,也不去用白粥,就吃了两个白煎饼垫了肚子,便即乘上马车向皇城赶了去。
激动么?有一点,尽管不多,可毕竟还是有的,要知道这可是李显今生只管奏来好了。”
待得一众大臣们站定之后,高宗环视了一下诸臣,而后一捋胸前的长须,先是夸奖了太子李弘一番,而后话锋一转,似有了再次亲政的意思在内,这令诸臣工对于高宗先前夸奖太子李弘的话不禁便打上了个问号,一时间竟无人出列上本,全都惊疑不定地揣摩起帝心来,大殿里竟就此安静得有些子诡异了起来。
可怜的太子哥哥,您老咋就不明白帝心难测呢,您这头越是能干事,那一头老爷子心里就越容易犯叨咕,啧,若是能故意出一些无关紧要的小岔子,给老爷子有些指正的机会,这不就没事了,得,这回好了,要被掺沙子了不是?李显虽也如同群臣们一般肃然地站立着,实际上眼光的余角却始终不曾漏过太子的神情变化,果不出李显所料,高宗的话音一落,李弘的脸色便有些子黯然了起来,直瞧得李显心中感慨不已。
“启奏父皇,儿臣有本章在此!”
就在一派的寂静中,却见李贤大步走到了殿中,一躬身,高声地禀报了一句,登时便令满大殿之人的目光全都聚焦在了李贤的身上。
厄,该死,这混球怎地如此沉不住气!李显先前正自感慨万千,浑然没留意到李贤的出列举动,待得发现之际,却已是来不及阻止了,心一沉,不由地便暗骂了一声,可事到如今,却也没了辙,只能是强自压抑住心头的不满,面无表情地看向了大殿中的李贤,脑筋则急速地运转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