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梦回大明春 523【占城大米到了】

523【占城大米到了】

在诸多物理学弟子当中,官职最高的已经做到寺卿,还有许多被外放为地方官。

让何人掌管铁道司,王渊还真有些头疼。许多能力足够的,资历却不够,而且一司之事,当挑选老成持重者为之。

选来选去,王渊决定用张璁,虽然张璁并非物理门人。

张璁弘治十五年进士,目前官至翰林院侍讲,也是太子的老师之一。他虽只是正六品官员,但翰林官调任部员,做正五品郎中刚好合适,而且这位老先生已经五十三岁,不能一直丢在翰林院消磨时光。

“秉用先生可愿做铁道司郎中?”王渊亲自去翰林院请人,就怕张璁不愿意,可能你觉得是提拔,人家还觉得受委屈呢。

张璁早就在翰林院待烦了,但也没有直接答应,而是问道:“铁路与火车,我也有耳闻,真的可以日行千里?”

王渊笑道:“不但可以日行千里,一次还能运送人货无数。建造铁路的银子,直接由内库拨款;建造铁路的石料与木材,折价从工部节慎库购买。两年之后,自负盈亏,铁道司财政完全独有,只需给户部和工部分润好处,便能堵住他们乱七八糟的说法。”

“我先去看看实物再说。”张璁还是心里没底儿。

张璁也是大儒,但专攻《礼记》,其余只能算旁通,在渊博方面不如王阳明、罗钦顺等人。

想知道张璁是怎样的人,看他的礼学思想就知道了:

,端起茶水喝了一口,顺手翻开户部发来的一封奏疏。

“噗!”

“咳咳咳咳!”

蒋冕一口茶水喷出来,又连忙闭嘴稳住,结果把自己呛得不停咳嗽。

其他四位阁臣,都好奇看过来。

蒋冕缓了一阵,擦嘴说:“户部奏疏,有米到通州,是这样说。”

整个明朝,米价最便宜的时候,只有三百文一石,但那是南方局部地区丰收时的米价。

而这批大米,四百文一石,还包运到天津!

王琼追问道:“海船沉没了谁赔?”

蒋冕说:“锦衣海卫包赔,而且必须赔米,不能赔银子。”

杨一清叹息道:“这锦衣海卫,原以为是陛下的消遣物,没曾想竟还有如此大用处!”

“不对,肯定不对,”王琼摇头说,“以前众臣有漕运、海运之争,我也打听过南洋米价。四百文一石,或许偶尔能买到,但绝不可能一下子买到两万石,更何况这还只是第一批,而且还要包运到天津!如此做法,锦衣海卫就算不亏,也顶多保本而已。锦衣卫可有不贪的?”

毛纪笑道:“王阁老,话不能这样说,就不许太监、武人能有廉洁报国之士?依我看,锦衣海卫提督朱英,锦衣海卫都指挥满正,这二人肯定是廉洁且能任事的,朝廷应当表彰他们的功绩,让他们继续把粮食运来。”

王琼说道:“一两人清廉容易,两万石粮食的运输,那得动用多少人?个个都清廉吗?”

杨一清突然说:“这些粮食,恐怕来路不正。”

“来路不正?”蒋冕问。

杨一清道:“无非是抢来的。”

王琼说道:“肯定是抢来的。”

蒋冕笑着说:“莫要乱猜,既然粮食已到通州,便批准他们解库太仓便是。”

这事儿说出来有些不光彩,五位阁臣都不再议论。有便宜不占王八蛋嘛,管他是偷来的还是抢来的,反正没有盘剥大明百姓就行。

明朝的漕粮有变动,在正德年间,每年漕运定额为四百万石。

这一下子多出两万石,而且还只是第一批,早就把内阁大佬们乐坏了。

便是一向跟王渊唱反调的毛纪,此时都笑嘻嘻说:“王若虚虽然离经叛道,但看人用人的本事没得说。那朱英和满正,都是他提拔的人才,虽然远在南洋海外,却能为朝廷忠心耿耿运粮,殊为难得矣!有功就要赏,可给朱英的子侄辈荫官,再给满正抬一抬武勋散阶。”

杨廷和点头道:“此事可矣。”

王琼冷笑不说话。

杨廷和、毛纪二人在打小算盘,看到锦衣海卫有大用,就想笼络朱英和满正。

王琼这个数据敏感者,深知四百文一石从南洋运大米到天津,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而且,锦衣海卫还常年在海外,按理早就该不听话了,想想那些大明边将就知道。

但是,粮食就这样运来了,皇帝和王渊对锦衣海卫的掌控非同一般,怎么可能被荫官、升阶这种小恩小惠收买?

其实嘛,锦衣卫海真没想象中那么听话,这些家伙一个个吃得脑满肠肥。就连王渊安插的眼线宁搏涛,都已经有了自己的意志,接了许多宗族亲戚去南洋发展。

如果任由发展下去,最多再过二十年,锦衣海卫就会听调不听宣。

王渊故意的,谁还不给自己留后路啊,更何况他还想搞改革变法,自古变法之人就没几个有好下场。

不论如何,这两万石粮食运来,朝中没人再说锦衣海卫的坏话。谁敢言取消锦衣海卫,内阁和户部绝对发怒,他们还指望着继续收粮食呢。

户部尚书彭泽怒。

刚入库的两万石粮食,铁道司直接支走五千石,说什么建造铁路需要粮食,打算召集灾民和流民以工代赈。

但彭泽的愤怒毫无用处,他虽然是户部尚书,但户部仓场侍郎赵璜是王渊的人,王渊一直卡着户部的钱袋子。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