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内阁
新内阁
散朝了,朱由检健步如飞,走到无人处,终于忍不住兴奋,畅快的仰天大笑三声:“哈哈哈!”大殿之上那些文武大臣,看他们不顺眼很久了,早就想收拾他们了,但是一直没机会也没那个能力。心里就这么憋着一股无名火,实在是这个皇帝离不开这些文武的支持。现在不同了,以前离不开的这些人,突然变的重要性没那么明显了,逮着机会自然要发泄一番。
当然朱由检没有把事情做绝就是了,毕竟这些人真的是自己的统治基础。统治和治理整个国家,怎么都绕不开这些人。就算他们是一群废物,也只能用他们先过渡一下,然后慢慢的发现培养新的人才。
“朕也就只能做到这一步了!”朱由检兴奋之余,无奈的自言自语。其他的事情,就得等下一代了,他只能打基础。
登州营进京这个手事情,陈燮本来是不愿意的,架不住朱由检很直接的表示,京师安危不能依靠那些废物了,考虑到辽东和蒙古的局面,陈燮只好妥协。把一支精锐骑兵队放在京师的意味,朱由检不说,陈燮也能感受到深深的信任和依赖。
朱由检的性格能做出这样的事情,可见这些年国家的局面给他带来的打击之大。在一次一次失望面前,挺身而出的陈燮是唯一的亮点。帝王心术再怎么阴暗,对待陈燮的时候,朱由检都阴暗不起来。控制欲这个东西,说实话也是要看人的。
有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在手,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多了。朱由检也想看看。京营那些饭桶们,看见登州营进京之后。面临危机感会有什么反应?
京师的事情太复杂,这大概就是陈燮不愿意留在京师的原因了。陈老爷现在做事情习惯了简单粗暴的手段,在那种使不上劲的环境里,真是浑身都不自在。但是有人就如鱼得水一般,觉得这样的所在才是该呆的地方。
散朝之后,洪承畴黑着一张脸,他是礼部尚书的头衔加东阁大学士的位置,内阁排名倒数程出来,今后工部的军器局军器制造,如何保证质量的问题。”
提到这个事情,其实最有发言权的就是洪承畴了,他是在外带兵打仗回来的,知道大明工部的军器局是个什么玩意。本来是先进武器的鸟铳,因为质量太差,三发以内必然炸膛,直接导致军队宁愿用冷兵器。嗯,大炮还好一点,但是也有限。质量笨重,打个三五炮就红了炮管之类的问题非常普遍。当初汤若望在京师搞了一段时间,铸红衣大炮数门,还是有点成效的。但是那玩意动辄四五千斤,摆在城头上还能用,拉出去野战就是个累赘。
朱由检在这个问题上很不满,自然是理由非常充分的。人家登州营是什么装备?纯火器的装备,什么时候见过炸膛了?不满归不满,这个军器局牵涉太广了,不是一句话就能解决的问题,不像内府是太监在管的,皇帝一句话就灭了。匠人全都发配辽东,几个管事的太监都人间蒸发了。
可以说皇帝对工部的军器局是很火大的,只不过新的改良版制度之后,他不好直接插手。看上去是有点作茧自缚的感觉,但是朱由检还是这么去做了,可见陈燮对他的影响。
作为内阁,要给个交代才行,继续这样下去,没个对比就算了,现在有一个登州军器局作为对比。襄阳整军的四个总兵,都是登州装备,怎么没见人家换成刀枪?皇帝不傻,以前是不知道,现在是知道了,还有能力去改变了。
“工部军器局制造的军械,确实不如登州造。在陕西的时候,我手里有几门红衣大炮,入川之时全都没带上。倒是襄阳整军的四个镇,带上了百余门火炮,轻便的紧,寻常一匹马拉着走,山路有两匹马也能带的走。”洪承畴当然要体现自己的长处,这个发言权不要是自己傻。而且他说的很艺术,没说太过分的话,就说存在差距。
话说到这里,洪承畴就停下了,没有继续说怎么办。这也是说话的艺术。
周延儒心里有点腻歪,你说的都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等于没说嘛。我问的是怎么办,这活有点得罪人啊。京官对清苦啊,尤其是工部这样的衙门,这些年也没啥大的攻城。造点军器应个场面,下面的军队还不爱用。以前是一团和气,大家都装着看不见。十多年的战争下来,这个事情早就暴露的一干二净了。期间还发生过一次大爆炸来着。(未 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