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重回80当大佬 第149章 《外交评论》创刊号

《外交评论》创刊号

十一国庆假期之后,顾骜的两个课题,即将先后迎来结题答辩。

米娜被顾骜鼓舞,也重新调整好了心态,一起加入到了答辩中。

10月5日,星期天,首先被安排答辩的,是放在明面上的那个课题,也就是“预测美国大选、并分析讨论大选结果对我国对美政策、以及“市场换技术”等各项工作开展的影响”。

至于那个处在暗影之中的、对巴桶灰区统筹的反制课题,则会在11月初大选正式结束后再答辩。

因为课题的档次与贡献程度,所以答辩照例得到了主任和部长的亲临听取汇报。

与其说这是一个结题答辩,还不如说是又一次智库咨询。

四名课题组成员,各自一番精神抖擞的陈述、并回答了几个问题后,刘校长用适合非专业人士听得懂的话,再帮他们小结了一番。

“……主任,部长,根据最新的消息,伊拉克和伊朗两国就因为战争导致的石油出口减产规划,都发表了新的声明。

美国方面,卡特政府因为伊朗人质危机的掣肘,既不敢公然支持伊拉克,也不敢公开谴责、或者拿出任何行之有效的国策。

根据10月1日最新的美国有关机构民调,卡特的支持率已经跌到了临界点,几乎不可能在最后一个月的冲刺中翻盘了。我们曾经认为没有希望的李根,如今因为对手的连续懦弱表现,奇迹般的即将胜利。”

刘校长说完,基本上就算走完过场了。

部长想了想,最后反问了一个问题:“所以,你们的结论是,这几位同学的课题,完美分析预测了相关数据的走势?可以结题咯?没有其他还未分析的意外因素了么?”

刘校长连忙指着答辩材料,翻到后面某一页:

“意外因素当然有,这不是刚才小叶同志在,被摆在了最显眼的位置。

这本书又称“外交学院学报”,是外交部主管、外交学院主办的国际政治中文学术期刊、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的会刊(该协会的主管单位也是外交部)。

在原本时空的1980年,这本刊物当然应该还未创刊呢。但既然外交学院因为顾骜的蝴蝶效应提前两年正式挂牌复校,这种院刊自然也要相应提前——

因为《外交评论》本来就是等着外交学院的,什么时候为他创刊。(不过作者里面还是要挂上导师的名字)

《外交评论》这么高逼格期刊的创刊,如同春雨入水无声,在普通庶民之间没有引起任何反响。

阳春白雪,引商刻羽,杂以流徵,曲高和寡。

不过,在世界各主要学术大国的、以国际关系专业见长的顶级大学里,影响的反应却非常迅速。

1980年的中国,还有太多的未知,需要被急着来投资的外国人所挖掘。既然那个神秘的东方国家,发了《外交评论》领域的创刊号,怎么能不看呢?

至少在美国,乔治敦、哥伦比亚、哈佛、耶鲁,是四所,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其形成过程都是“传承有序、形成过程可考”的。

用人话翻译一下,就是每一部分的成果,是几月份、引用借鉴了哪些内容、从而得出哪些阶段性结论,都是有期刊的学术信用背书的。

换言之,蒂勒森可以看得出,顾骜写的一个个都是“神预言”,很多点都是在未发生前就分析出来了。

甚至,最后关于“防止十月惊喜”的论述,还直接引用了顾骜旁听布热津斯基的公开课时、从布热津斯基的课堂言论中抓住的两个漏洞。

这就直接坐实了顾骜就是那个课件录像里的外校亚裔学生。

“要不要把这份学报和上次的录像,都交给布热津斯基顾问、提醒他注意?不过,现在一切还不明朗,布热津斯基顾问未必会领情呐,说不定还会嫌我看到的太多了……要不还是放放吧,等卡特总统真的完了之后,给李根的人卖个好?”

蒂勒森教授的内心高度挣扎着。

《外交评论》这本书,蒂勒森相信大牛们都能拿到。不过他手头的课件录像带,也是一个有力的补充,用得好,对他个人将颇有补益。

“要不先翻录一盘,私下里请基辛格阁下看看?他是供核档的前国务卿,李根上去了虽然不可能让他复出,但肯定先要咨询对方的意见……”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