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第733章 统治阶级才能学的历史课

统治阶级才能学的历史课

刘备虽然不尚繁文缛节,年轻时也习惯了戎马生涯。所以哪怕当了皇帝,出巡也是习惯骑马、带上一群亲卫部队。(当然现在也不算老,39岁)

不过,因为蔡邕临时找他陈情,希望作为太傅,可以随行巡视,从此移居雒阳,暂时不回长安了。

反正太傅也不用上朝,一贯以年老体弱告假。等将来刘备正式把朝廷迁过去,有事儿再请教他也不迟。

考虑到蔡邕年事已高,刘备才改为乘舆出巡,他自己坐了一辆六轮的新式玉轼金根车,蔡邕也配了一辆车。

刘备的车,装饰奢华,内部却未必多舒适,主要是要考虑到大汉的威仪,以气派体面为主,所以装修风格非常硬朗,不能跟原先桓灵时的銮舆差异过大。

不过好在桓灵都不尚武,大汉已经多年没有皇帝武装出巡的卧车样品存世了。所以倒是给了将作监的工匠们一定的发挥空间,可以吸收结合李素发明的西域大篷车的技术优点。

另外,皇帝坐的卧车,自古是叫“辒辌车”,没窗户为辒,有窗户则辌,秦始皇巡游天下用的就是那个,汉武帝武装出巡时也坐过。

武帝死后,让霍光辅政,待遇极高。霍光死时,汉宣帝赐他葬礼如萧何故事、仿秦始皇以辒辌车载尸。

不过自此以后,汉朝皇帝觉得这名字不吉利,便沦为了专门出殡运尸的载具。活人皇帝坐的“卧铺车”,只好另外取名。

今天,刘备坐的车叫“玉轼卧辂”,已经跟诸葛亮之前在上党战役中造的水陆两用船差不多大了。车厢长达三丈六尺,横阔九尺,十六马拉车。

车厢有前后四尺宽、左右一尺宽的回廊,廊檐里面有围壁。围壁里才是三丈长、七尺宽的房间,还分前后两段,各长一丈半。

前面是处理政务的书房,后面是卧室。书房旁边还有熏香更衣之所,产生的秽物可以直接打开车厢底盖排污到路面上。

不过,即使如此体面,刘备还是觉得不如李素给老丈人蔡邕造的车舒适——

蔡邕不用讲朝廷体面,所以车子不带回廊,也不用飞檐斗拱的复杂雕饰车顶,但因此室内空间反而更宽敞舒服。

书房也不用四平八稳很正派,偏处一角布局都行,也没那些摸起来碍手碍脚的硬朗家具。

空出来的位置甚至还能把更衣室做得更大,实现干湿分离,摆个洗手台和泡澡浴缸,甚至连更衣用的桶都自带冲水。

所以,刘备也就是在出巡的前两天,在新丰和灞上这些地方时,好歹还是关中平原,条件还不错,所以坐坐自己的玉轼卧辂,不舒服的话晚上也可以不睡车上。

矣。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太史公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儒家所尊《尚书》,推崇的是‘三代之治’,也就是尧舜禹,所以只记载到尧以下,本来是没有五帝前面三位的,太史公是从《春秋》、《国语》中择善而录,才补齐那么多——他为什么要补齐?他补齐的时候,真的相信《国语》里面多出来的这一部分么?”

刘备愕然,他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他也没哲学论证过三皇五帝的真实性:“难道不是么?”

蔡邕:“史家有个不能言传之秘:上古之史,发掘的年代越晚,挖掘出来的史料内容却越早。《尚书》早于《国语》,国语却能增补前者未闻之事。

编《尚书》之人,竟不知天下曾有黄帝、颛顼、帝喾,只知尧舜。

陛下难道就没想过,这是因为《尚书》成书之时,华夏的范围还不包括‘东夷’和‘巴蜀’,所以尧舜世系籍贯狭窄,东夷人巴蜀人不算是‘尧舜子孙’,也无所谓。

不会影响周天子的天下观、不会觉得‘华夏’与‘夷狄’相比,华夏的疆域范围概念太小。

而《国语》成书略晚,或许当时齐鲁已尽并莱夷(东莱),秦人也已通商巴蜀,所以尧舜之上,需要有更古的人君,他们还有侧室、旁支分别是娶东夷女、蜀山女所生,蜀山女所生的昌意还要降居若水(雅砻江,就是越巂郡一带)

这一切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尧舜不够久、他们的子孙覆盖不到东莱巴蜀时,再造一个尧舜更古的祖宗,让尧舜有远房堂兄弟是巴蜀人、东莱人,所以华夏才自古以来都拥有巴蜀和东莱的正统,他们都是黄帝子孙。

另外,左丘明的《国语》上,其实说得比太史公采信的那部分更多,《国语》除了五帝之外,还详载三皇。

太史公引用《国语》中‘黄帝为少典之后’,却没有引用‘少典,伏羲女娲后也,娶有蟜氏女,生黄帝、炎帝,祖母华胥氏’。

如果完全引用,那就连皇帝和炎帝也是兄弟了,或许是太史公觉得没必要吧,毕竟炎黄曾有一战,说他们是亲兄弟,也有违仁爱孝悌。而黄帝的子孙,已经足够覆盖华夏了。

所以,今日‘华夏’与‘夷狄’的分野能定在目前的大汉疆土范围内,要感谢左丘明与太史公的敏锐。

孔夫子毕竟不是史家,孔夫子在世时,也不是为人君奔走,儒家不用考虑寰宇之正统。而史家必须对疆域之正统依据极为敏感,所以左丘明补上了孔子的疏失。否则,如今的益州人和东莱人,说不定还跟占城人漠北人一样,丝毫不觉得他们是华夏呢。”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