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不是你想打就有得打
为了让李素可以尽快扩大战果,刘备少不了催促一下关羽和诸葛亮在北线早点动手,争取重创击退袁绍,好腾出兵力南下增援、先把软柿子彻底捏了。
刘备是二月二十四跟吴苋摊牌后起的这个念头,所以二十六给关羽和诸葛亮发出朝议指示的时候提了这事儿。抵达河内野王军前的时候,已经是三月初一。
派来送信的信使是黄权,而且还不是孤身前来,是从长安象征性地带了三千援军过来,给关羽助战的。
三千人当然解决不了什么问题,但足以表明姿态:那就是刘备也不希望一直拖下去、双方都持续消耗钱粮国力。
刘备阵营经过这几年的种田和财税制度改革,拖当然是拖得起的,也拿得出这些钱粮。但早点解决,百姓也少一些痛苦。
别以为这样的相持阶段,就不会死太多人——前方当兵的死得少,后方因为运粮徭役或者横征暴敛逃亡、饿死、累死的百姓,每个月甚至每天都有,只不过那些人的存在比较隐性,没那么刺眼。
刘备这边民政整顿得好,无非也就是少死一点,也许每天几十个。袁绍那边可能就是每相持一天损失几百上千百姓。
至于百姓因为穷了余粮少了,不敢生孩子或者生下来淹死掐死,导致的人口增长停止甚至下降,就更无法计算了。
古代的劳动保障条件,修个路运个粮都是有可能死人的。长平之战时秦赵相持三年,赵国后方死了多少人?隋炀帝动用一百十几万军队打高句丽,更是运粮民夫就死伤逃亡了几十万,还没算修运河死的。
……
形势是明摆着的,黄权便把皇帝的期望隐晦地表达了一下,同时还转达了李素在南线大胜的好消息,看看关羽什么态度。
关羽在野王城内的府衙接待了黄权,双方分宾主坐定,略一寒暄,黄权主动摊牌:
“太尉辛苦,一冬相持,疲耗袁军无数,可谓苦劳。不过李司空在夏口大破孙策、拓地三郡,孙策暴毙。朝廷希望可以抽调人马南下,扩大战果。”
关羽听说李素先立了大功,只是捻须颔首,他这人傲气,不擅长表达对哥们儿的赞赏。
倒是诸葛亮没有心理负担,他本来就是李素的门生,弟子吹捧师长的功绩是天经地义的,当下由衷叹服:
“竟击毙了孙策么?当真神速,上次还只是说大破江东军。李师如此殊勋,我们一冬天夺得半郡之地、消耗歼敌五万,相比之下倒不算什么了。”
黄权说话倒也中肯,帮关羽设身处地考虑:“诸葛长史休要过谦,如此小的损失,歼敌五万,夺取野王,也是奇功一件了,只是比李司空略有逊色。
咱也都是知兵懂行之人,水战嘛,更仰赖坚船利器,陆战则更看将士战心斗志。我军素擅奇技淫巧,战则先利其器。李司空以战船破孙策,倒是比太尉多取了些巧。”
陆军人的决定性因素更重,海军装备的决定性因素更重,这是兵种的天然差异导致的。海军容易在武器装备上开挂、打不对称作战,自古皆然。
黄权展现了自己的同理心后,也不客气了,直接问起关羽准备什么时候能总攻。
关羽刚刚被对方示好过,不想多解释理由,只是说:“公衡,我也不瞒你,若是野战,我哪怕只有袁军六成兵力,也有把握胜之。但沮授自腊月以来到军前督师,不但坚守不战,还利用寒冬的两个多月高垒深沟,加固工事。
沮授夹太行-丹水谷口为长堑,绝野王至上党道路。又在太行余脉、黑山南麓,经山阳、怀县,遍掘长堑夯筑土墙甬道,连接二县,直至黄河北岸,绝我军顺沁水、黄河而下的进军路线。”
关羽的这番说辞,黄权也是庐陵与山越都丢了,没有滇州兵用武之地,他们到了北方不习寒冷,恐难以苦战。
所以,汉中、三巴之地民风彪悍,多山少田,人口却稠密,多有百姓无田可种,还是继续从那儿抽兵免税,可以让这些部队到宛城驻扎,与南阳本地的新募兵一起,归属于南阳守将高顺麾下训练、并防守地方。
另外,我军去年冬天在河内抓获袁绍军战俘、降卒两万余人。您刚才说李师在江东也累计抓获孙策旧部战俘两万余人。
太尉以为,高顺扩编新军整训之初,可以以旧部四万人为骨干、占三分之一,以老带新。同时以三巴、汉中、南阳新兵四万人占另三分之一,再以袁绍孙策降卒四万占最后三分之一。
如此,四万扩至十二万,整个朝廷的机动兵力从三十二万扩军到四十万、对外则宣称五十万。这样的以老带新编练速度,不用半年就能成军,新兵的战技应该能跟上,袁、孙旧部的忠诚度也能渐渐洗改。
事成之后,高顺麾下原有的数万精兵、老兵,可逐步由吴懿带领,派去夏口、柴桑支援李师平吴越。
若是保密得当、操作得法,时机恰当时,对外还可以提前趁着哪天高顺练兵有所小成时、打个时间差放假消息。
宣称高顺之兵并未练成、实际上陛下是抽调了河东的预备队去宛城、让宛城的高顺精兵去柴桑前线。所以河东河内前线兵力实际已经没有十五万了,可能就十二万甚至十万,这样,也有可能把沮授勾引出来,敢于野战。
当然,具体得随机应变,现在说还太远,无法预料那么久之后的事情预料得太精确。到时候怎么骗,还要临时想词设计。”
黄权很认真地听完了诸葛亮周到的建议,心中也很是认同。另外,他也知道,这番话未必都是诸葛亮自己的心得,至少关于扩军练兵的日常经验肯定不是诸葛亮的,应该是关羽的意思。
关羽只是不善言辞,借机让诸葛亮这个长史帮他整理好了、有条有理地摆到台面上。
黄权虽然不知道后世的军事理论,但根据朴素的军事经验常识,他也听得出:扩编新军的时候,留三分之一老兵作为骨干模范带队,确实是最稳妥最能形成新部队战斗力,又不至于老兵太少跟泥牛入海似地被稀释得无影无踪白白浪费。
后世采用三三制的国家,在近代扩军动员时,一般都是按三倍动员。比如一个团到了战时要动员扩编到三个团,那就把原有精兵团三个营拆到三个新团里,每团放一个老兵营带两个新兵营,能较快形成战斗力。
而诸葛亮这次的建议,其实更加巧妙一些。
因为袁绍孙策那儿抓来的战俘,战斗技能是已经有一点的了,缺的只是对刘备阵营的忠诚度,所以对他们的改造重点在于思想教育、比如开开诉苦会洗心革面。
这样三三掺杂之后,每个单位只有三分之一的兵员有忠诚动摇的可能性,再洗脑一下,就绝对翻不起浪来,不可能出现整个部队动摇。
而三巴、汉中和南阳征的新兵,都是从无地穷人里征的,在刘备的内政政策下,这些本地人忠诚度没问题,缺的是技战术经验。掺杂后,这种缺乏技战术的士兵也只有三分之一。
最终结果就是缺战术和缺忠诚的士兵,都各只有三分之一,占少数派。成军的效率只会比正常的三倍扩军更快。
……
黄权表示他回去后一定好好进言,把这些真知灼见分析给刘备听。不过,他还是想先观摩一下沮授目前的防守战是怎么打的、为什么关羽一直强调他有了攻城武器之利,还是不能抓到主攻的好时机。
关羽对此当然不会反对,反正这段时间他对沮授的试探性进攻也偶有实施,黄权想观摩就等几天好了,总会打的。
——
Ps:我也知道今天有点水。虽然没加更,但都是四千多字,两更也八千字,过渡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