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第530章 贾诩复出,连克二县

贾诩复出,连克二县

贾诩那二十个月的地狱级遭遇具体经历,也无需赘述再多。

反正他现在就是五十岁的年纪,看起来已经跟六十多岁的人一样苍老。混迹草原胡人之间、吹风喝沙东躲西藏的二十个月,过得比十几年还难熬。头发和胡子不但花白,而且稀疏。尤其是胡子,看起来比当年长些,却稀稀拉拉地蜷曲不成形。

不过这一切外貌的苍老,却也映衬出贾诩双眸中那股怨毒的眼光,比当年更加囧囧。所谓人老精鬼老灵,这是最容易从眼神里看出来的,就像是整张脸的精气神都被那对眼珠子吸走了。

这段艰苦的经历,也让他的性情有所改变,原先贾诩的怕死程度,或许是仅次于李素。但他现在的心态、对自己的定位,已经接近一个六旬老者。贾诩潜意识中似乎也觉得自己没多久好活了。

如此一来,他对于自己还有多少寿命、做某些事情会不会导致死得更快,就不如五年前那么计较——五年前他是45岁的物理年龄、45岁的心理年龄,现在是50岁的物理年龄,60岁的心理年龄。

没那么惜命了,在用计上也会更大胆冒险,只求报仇效果更好。这等于是地狱归来后,思想顾忌解禁了的2.0版贾诩,智力值涨了一两点(不能多加,贾诩本来就97了)

……

此刻,张辽安然通过了黍葭谷,既然问到贾诩为何断定关羽会重点防御南边的轵关-箕关、而相对忽视黍葭谷这边的防御。贾诩当然也要事后张子房一下,以便于在张辽心中建立更牢固的多智形象,便于张辽在后续的具体作战中更加言听计从。

只听贾诩对张辽分析道:“此事易知耳,关羽从清水入黄河,顺流而下进兵。则沿途既为其后勤粮道,岂能不设防哨探?我虽不知其近况,但以关羽之知兵,料敌从宽,多半会在东垣至清水河口、乃至河阴沿岸,多设巡回哨船,并立烽火台。

我军如走南线,从河内沿轵关-箕关进兵,袭取河东东垣,则后勤补给路线比从上党阳阿出发、断中条山黍葭谷更远。

南线唯一俭省物资运耗的机会,就是逆流黄河水运,但那岂不被关羽立刻发现示警?要不被沿着黄河逡巡的关羽哨船、烽火台发现,我军南线后勤就只能走王屋山山区,要远离黄河河岸,但同样是走山路,南线比北线入境翻山的里程更远,还不如走北线奇袭。”

说白了,贾诩的眼光就是一句话:我料定关羽会在他自己的后勤路线周边,设置诸如烽火台或者哨船一类的警戒。

所以咱压根儿就丝毫不流露出要截关羽粮道的姿态,选择绕远路突然出现。而一出现的那一刻,就是杀招,不是仅仅满足于劫一支运粮队、贸贸然打草惊蛇,而是要直接拔除河东的某些要害据点!

张辽听了暗暗颔首,觉得贾诩虽然立场卑鄙不忠,但战略战术上都还是可靠的。今天这一手至今这么顺利,跟去年袭杀步度根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了这个心理建设,张辽对于后续先打哪儿后打哪儿、四千字。今天其实也有八千字了,剧情可能觉得不多,主要是分出笔墨描写贾诩的因果。

后面几天,可能字数会更慢一些,提前道个歉。好在也看到有书友留言说要养一周再看,我更慢一点也心安理得一点。

当然我绝不是因为书友要养才更慢,是本来刚好写到这里,要精心设计一些诸葛亮初战智斗贾诩的计策。这种情节写起来,真是比罗贯中写《三国演义》的时候还要慢还要费神。毕竟我是自视甚高,准备写出一个比罗贯中精妙得多的计谋的,这种高脑力情节怎么写得快?

不过提前道歉一下,也是打个预防针——主要是不能保证最终想出来的计策确实精妙到空前绝后,是不是真能做到完全不依赖弱智光环。

毕竟我无法预想一场我现在还没想到的计策对抗能有多精妙,也有可能最终脑力花了,结果确是高开低走。我觉得这后面的情节已经不是那种“研发部的体力活”,而是真的搞“发明创造”的脑力支出了,就像你不能为那种真正的尖端科研投入打个收益率保票,科研失败也是有可能的。

所以,提前给自己找个台阶下。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