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第411章 派王朗去监视赵云鲁肃

派王朗去监视赵云鲁肃

在兵农分离的募兵制实施之前,华夏大地上的军阀,除了西凉军那种不事生产光靠抢的禽兽以外,其他诸侯多多少少都得尊重农时,春秋耕作收割,冬夏农闲用兵。

这样,才能让自己的领地有可持续发展性,不至于竭泽而渔。

尤其是195年,建安元年,随着天下汉臣诸侯名义上重新听命于皇帝,无法兴无名之师互相攻伐,这种收敛就愈发明显了。

从正月下旬,到三月过半,整整两个月的春耕季,以及春耕前的开荒准备期,所有州牧都在种田,没有挑事。

李素自然也不能例外,他在成都每天除了吃喝玩乐泡澡搓背,就是料理日常公务、劝农整顿,一派无为而治。

直到三月下旬,李素才结束了无为而治,有了一些动作。

首先,是他在三月十六的时候,就派了信使,正式给刘备上书,劝刘备在自己后方的部分州试行“废牧立使”,陈明利害。信送到之后,刘备自然会在长安组织讨论,形成公论,然后送去雒阳请皇帝批准——

刘协正月里就已经从弘农起驾去雒阳了。河南尹朱儁自194年下半年开始,花了不少钱修缮雒阳宫殿,年底的时候已经初步修复了。

虽然没有灵帝时那么奢华,很多装饰性的东西破坏了之后也没重建,但至少已经没有断壁残垣,废墟垃圾也都清理掉了。修复后的皇宫只能说是简朴而干净,颇有简约风,住肯定是没问题的。

刘备想在自己的统治区内实施民政改革,而且理由充分,有“为了防止国家再陷入军阀割据”这个大义名分,刘协当然不可能阻止了,也没借口、没实力阻止。所以这事儿也就是往返走个过场,主要时间都花在信使赶路上,不出两个月肯定会有定论。

李素的信使三月十六离开成都,四月初八抵达长安,刘备会商讨论、让钟繇荀攸刘巴都谏言献策,花了六七天工夫。四月十五派钟繇从长安出发,带着刘备阵营的共同意见去朝见皇帝。

钟繇因为是文官,不能跟快马信使那样没日没夜赶路,所以走得慢点,长安到雒阳七百多里路走了十天,十八日到华阴,二十日到弘农,二十五到雒阳。

刘协接见后,拿着钟繇呈递的刘备表章,问董承、段煨和朱儁,还有作为三公的杨彪、蔡邕、赵温,让他们都发表意见:

“诸卿,皇叔表奏右将军李素由益州牧调任雍州牧,并力陈当年刘焉逆贼‘废使立牧’之失当,建议在益州等无战乱的内地州重新废除州牧,另设三使,以为试点,观望对于上述各州渐渐消弭军阀割据之患的效果,卿等以为如何?”

在掌握兵权的三人当中,段煨跟刘备关系相对最若即若离,毕竟段煨当初在泾原之战中就已经决心投靠刘备求个安定了。后来是机缘巧合董承得势,段煨又不得不回自己的根据地弘农,才跟董承一起留在中枢。

所以刘协垂询时,段煨中,表安南将军赵云领交州防御使,长沙太守鲁肃为交州布政使,并希望朝廷配合于他,从朝中另派一人为交州观察使,以见证三使制度的效果、能否不战而使交州各郡重新归于朝廷统辖、按旧制四时纳贡。诸卿以为赵云、鲁肃是否胜任?若从其议,观察使又派何人为妥。此人既要足够秉公,又要名望足以服众,才能监察鲁肃施政。”

刘协对于刘备表的这两个人选里的赵云,还是非常有好感善意的。毕竟赵云当年在十常侍之乱中、刘协从南宫通往北宫的复道上,跳桥逃生,赵云救助过他。刘协后来也观察过几次,发现赵云是刘备帐下诸将当中最重视大义的。

这一点跟关羽张飞不一样,关羽张飞更多就是跟刘备私交好,他们忠汉是因为忠刘备。而赵云的忠汉更多是纯粹的忠汉。

所以刘协言语当中,下意识就表达出了一个倾向:如果派去观察使,那也是观察鲁肃的,赵云不用被观察。

朝臣能做到如今的位置,个个都是人精,他们也听得出皇帝的倾向,也不想吃力不讨好做这个恶人。一番商议之后,杨彪赵温蔡邕达成了统一意见:

“起奏陛下,臣等以为,各州设置三使,位在太守之上,必须从朝中派出九卿级别的重臣担任,才足以示重视。九卿之中,现有大鸿胪王朗执掌安抚各方,正当其责。且王朗担任大鸿胪前,原为会稽太守,了解南方山越事务。让他观察交州、协调夷越、督促鲁肃,足以示天下以公。”

刘协看这一次朝中意见居然那么统一,也就大笔一挥,颁布旨意让王朗去监视赵云鲁肃。

这也算是朝廷往刘备阵营内部安插的一颗钉子。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