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当诸侯的都是人精
“陈主簿,一会儿我派人进去讯问,还请你代表大将军,当面做个见证,毕竟办案要讲求万全,哪怕只有一线疑点,也不能冤枉了好人。”
“宗伯放心,这点小事,陈某自当效劳,宗伯先请!”
确认张鲁和刘焉那些逆信确为真迹之后,当天晚上,大宗正刘表,就带着一些何进派给他的巡督兵马,以及何进的主簿陈琳,一起做个见证,来到刚告病卸任的侍中董扶府上。
刘表这人智商还是可以的,尽管前些日子从蔡邕那儿学到了“如何设置对照组,让嫌疑人的亲戚比对真迹笔迹”的查案方法,但刘表终究相信兼听则明,不能只信孤证。
所以,在书证初步证实刘焉罪行后,刘表还是非常大公无私地主动向何进建议了一项额外的特别调查,上一道双保险。
这么做,也是刘表怕将来万一刘焉完蛋后、负责帮朝廷查处刘焉的刘备,野心也膨胀起来,想划地自守。如果刘表今天不大公无私地撇清,将来被视为刘备同党可就不好了。
身在朝廷中枢做官,权力漩涡之中,不走一步看三步怎么行。
刘表太理解,一个人,一个汉室宗亲的野心,是如何一步步膨胀起来的。
换做一年前的刘表,还在当北军中侯,他或许还不是很能代入这种膨胀,但现在破格提拔成大宗正了,他也一样有了些心思。
最早的大宗正刘焉,现在是益州牧,还因为膨胀过快,终于遭到报应反噬了。后一任大宗正刘虞,现在是幽州牧,干得非常好。
接替刘虞的刘备,虽然年轻了一辈年纪,资历不足,在京时只是宗正少卿,现在也已经是执掌汉中三郡的实权太守,成功翘掉刘焉的话,未必没有机会再进一步……
那他刘表也是大宗正,未来凭什么就不行!
刘表自己都渐渐有了些外放自守、不再看他人脸色的野心,他不相信刘备会没有野心!
而既彻查刘焉案、又彻底撇清与刘备勾结嫌疑的最好办法,就是今晚这个,让你治理一方民政,还是南方酷暑之地,苦了蔡公了。”
李素闻言,忽然觉得可以利用,眼珠一转,假装出于公心建议:“大将军,侍中属少府,位在尚书上,本当兼掌东观、主著史理学。蔡师也常年精通经义,先帝称其知天命,本当扫清董扶余毒。
既如今以侍中之位污秽不愿就任,不如请大将军特旨恩许其身在外任、兼掌经史,允其从门生故吏中挑选并无高第品秩之人,随行去巴郡修治经史。反正学问在哪里都可以做嘛,也不拘泥于京师。”
何进耳根子软,又刚好被吴匡、李素、蔡邕轮番说服了好几次,正是趁热打铁的时候,不由越听越有道理,但他还是疑问:“可东观修书,所需借阅典籍众多,如何是好?”
李素:“不如允许蔡师外任之时,明列账目,与卢子干交接,借阅一部分。其余可能用到、又实在不便外界的,也可誊抄一份带走。部分所需量大、有必要刻印的,还可择其紧要请书商刻印一些。只要调拨人手足够,不用半月便可准备妥当。”
何进摸了摸脑袋:“此事我并无异议,不过这并非军务,我与袁太傅共同辅政,此事你们还是带着我的手书,去袁太傅处再确认一下,他说没问题,那兰台、东观藏书,你们尽可誊抄、或记账取用。”
理论上,何进如今还是跟袁隗一起辅政的,先帝死后的格局,是文事不决问袁隗,武事不决问何进,所以流程还是要走一走。
但蔡邕也知道,只要何进答应了的事情,袁隗是不会去故意枉做小人阻拦的。
李素心中暗喜:这么一挤兑,终于把兰台和东观藏书典籍的借用权全部拿到手了……
反正李素这两天已经知道丁原已经进京,那算算时间差董卓也不远了,何进估计都活不到这个月底。
等董卓来了,这种大老粗又不会驳回之前关于文化事业的旧诏书,蔡邕大大方方抄完搬走就是了。
甚至董卓的人都不会想到去兰台看一看,蔡邕把抄写本留下把真迹拿走董卓都不知道。少掉一些就更不知道,反正最后董卓一把火,这里什么都没了。
蔡邕既当巴郡太守,又借书兼管朝廷修经史,这种招数居然都被蔡邕想出来了!
不过这么一来,以后江州(巴郡郡治,后世的重庆)恐怕未来会成为一个蝴蝶效应分叉出来的“大汉学术中心”了……
——
Ps:今天还是两更吧,但字数绝对不少的,下午还有一更。这更五千五百多字,下午也会是五千多。总字数超过正常三更。
加更字数感谢书友“清听风”的又一个舵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