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兄弟
九月初,雒阳城。
幽州的秋收暗战已经结束半个多月了。
蔡邕和李素联署著述的《驳灾异论》,也已经上市二十天。
当然了,是在幽州和冀州上市二十天。
考虑到商人的物流速度,雒阳附近的司隶地区,这套分为上中下三卷、一共一万多字的论著,才刚刚上市七八天。
另外,考虑到这套书在外交欺骗胡人、清洗张举逆檄余毒的大业,幽州版与全国版的署名略有差异——幽州版只署蔡邕,以提高在胡人中的公信力。全国版则是蔡邕也会到。
这段时间差里,刘虞需要刘焉全力在京城帮他造势布局,以便奏章到皇帝手上的时候,皇帝能够有个心理准备、知道该如何解读那份奏章,从而答允奏章中的一些请求。
当然,刘虞也没让刘焉白帮忙,他让密使还随信带给刘焉一份重礼——价值几千万钱级别的重礼!作为刘焉帮忙活动的经费。
这笔财物过于庞大,所以并不是从幽州千里迢迢运来的,而是从刘虞本人在雒阳的别府凭信物支取的——刘虞当过多年大宗正,在雒阳的府邸始终保留着,也有家人打理,藏了大笔钱财以便随时结交权贵运作打点,就跟驻京办似的。
“伯安这是吃准了我当初‘废史立牧’的用意了呀,唉,为了早日外放,只好帮他斡旋到底了。”
刘焉听取完属吏的汇报,知道这几天为《驳灾异论》预热造势的工作已经完成得差不多了,心中如是感慨,决定明天按计划入宫面圣。
他为什么非要帮刘虞呢?很简单,因为刘虞是刘焉建议废史立牧后,至今外放的送到,陛下可要拨冗一观?”
“哦,伯安叔的奏章也到了?那还真是巧了,今日心情不错,你念念吧。”刘宏顺水推舟就答应了。
如果是平常时候,他当然不会十常侍给他什么奏章他就看什么,那不得累死?98%的奏章根本就到不了皇帝面前。
这份奏章却到了,到的时机还那么巧妙,显然是花了代价的。
受益人额外为这个呈递的行为和时机,送了价值两百万的礼物给郭胜呢。
郭胜也算拿钱办事,非常抖擞地就读了,内容主要是报捷。
大致意思,就是幽州前线对叛军的相持阶段,收益不错,抢征了叛军占领区很多粮草,让叛军不断收缩。
另一方面,原本一直滞留在上谷郡的叛军张纯部,之所以一只留在上谷不走,也是想抢夺上谷郡的秋收收成以过冬。
但如今朝廷官军把上谷郡的叛军秋收也破坏了一小半——主要是破贼校尉邹靖,带着都尉刘备麾下的骑兵,由赵云率领,出八达岭肆虐上谷抢粮,复制了右北平那边的胜利。
张纯见在上谷再无油水,又怕官军在西线相持之后腾出手来全力围剿他,所以从张家口一代逃出外长城、走大草原往东转移,去跟张举、丘力居会合。
如此一来,好歹算是把上谷郡和半个代郡给收复了。
原本一直在燕山沿线一东一西的两股大叛军主力,西边这一股彻底放弃了根据地去投奔东边,也算是平叛进展了一小半。
同时,被叛军刮干净油水和过冬粮食后抛弃的上谷百姓,好歹算是“被朝廷感召重新投汉”。
不管怎么说,这也是账面上的大功一件。
“好啊,让伯安做幽州牧,果然是朕的英明决策,原本这样规模的贼乱,若无伯安这般招抚进剿手段,恐怕要迁延日月很久,现在看来,年内灭贼是有希望了。那蔡邕和李素,也确实该重赏,蔡邕被罢免之前是议郎吧,也该招他回朝了。”
刘宏听完后,亲口表态,嘉许连连。
刘焉怕坏了大事,连忙劝谏:“陛下!既然要靠蔡邕才学名望感召胡人,则在贼乱彻底平定之前,不宜召蔡邕回朝!否则,只怕胡酋会怀疑蔡邕著述此论别有用心!”
刘宏一想也对:“那就暂缓记下,等幽州之乱彻底平息再徐徐给蔡邕授官——对了,伯安的奏表中,可有言及给那李素请赏?”
郭胜谨慎回答:“刘虞想以此功举李素为茂才,但幽州今年已经举过茂才了,是陶谦离任前抢举的。”
刘宏摆摆手:“无妨,伯安素来是个会办事的,朕为他开特旨加恩也不是一次两次了。这次也特旨为李素破例吧。”
刘宏知道刘虞会暗中超级加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