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17章:明媚春日别辜负
怀恩一个来自苏州府的读书人,本来姓戴,高密人。宣德初年,其族兄兵部侍郎戴纶被杀,其父戴希文时为太仆卿,受株连被籍没。他以幼童入宫,做了一名太监,赐名怀恩。
由于任事恭谨,很快得到了提拔,年纪轻轻就入了尚膳监,王振、曹吉祥等人虽很得宠,但怀恩辈分比他们高,性情又耿直,识义理,通典故,遇事常能以先朝的典故来进谏;又廉洁不贪,所以在宦官中威信很高。
杨峥结识怀恩后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服了对方,加上怀恩本身就是正直,心怀天下之人,所以两人意见一拍即合,杨峥负责密谋,怀恩负责传递,两人平日不动神色,但在关键的问题上却亲密无间,所以以王振的手段也想不到杨峥会用了这么一个路数,曹吉祥里里外外查了十几遍仍没有结果,气得差点没一头撞死。
但这些话儿自不方便说出来。
好在陈循等人也是知趣之人问了几遍后,见杨峥有些支支吾吾的意思,便知这里面必是有些不方便说的话,四人都是官场的老江湖,自然知晓官场的无奈,别看是当朝一品,内阁首辅权势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一呼百应,仿佛天下的事都是谈笑间的事情,事实上许多事儿也是一脸的无奈,最终不得不动点非常手段才能取得自己想要的效果。这些事儿他做得不多,但并非没做过。
杨峥见没人再追问,松了一口气,手中的酒杯走了个来回,方才放下。
酒过三巡,陈循才一脸满足的放下了酒杯,开始回到了正经事上。大意是眼前是接到了阶段性的胜利,但事情并没有就此就完了,只要小皇帝一日还重用王振,那就表示还信任王振,皇上只要还信任王振,朝政就会继续在王振手中把持,满朝文武就无再没有出头之日,咱们这帮老臣人已经老了,不趁着局势大好把王振给推下去,只怕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杨大人既是首辅该给咱们指点指点。
其实就是问一下杨峥作何打算是继续称身追击还是按兵不动。
对于陈循等人的询问,杨峥心知肚明,但自己的用意也不好多说,含糊了几句便也没再多说。
如此一来陈循等人就有些不乐意了,虽说你是主力军,但好歹大家是自己人,有什么谋划说道说道那也是应该的,总藏在心里不说也不是个事儿。
哪知杨峥早有计较,就是不说,气氛算是闹得不欢而散了。
宗大定二十六年。寺内有双塔,故又称双塔寺。九级海云塔。据闻当年上命役军民万人重修,费至钜万。即成,壮丽甲于京都诸寺。“修后之寺“完整雄壮,为京师之冠。“元代著名书画大师赵孟洮曾留诗云:“白雨映青松,萧飒洒朱阁。稍觉暑气销,微凉度疏箔……“。据说昔日庆寿寺精蓝丈室之前,松树繁茂,树阴密布,景色十分美丽,有流水横贯东西。后来水干桥废之后,留有两个石碑,是金章宗亲笔所书的“飞渡桥“、“飞虹桥“六个大字,笔力强健有力,有王者之范。到了蒙古后期,鞑子朝廷信喇嘛教,许多寺庙纷纷改头换面供奉着一座座喇嘛,双塔寺不改初心,少不了被蒙古官家寻点麻烦,一来二去寺庙的香火也就不如前朝了。
等到了本朝,这座寺庙的香火才重新恢复了往日的火爆,究其原因全耐于一个和尚。
这和尚在本朝可是大名鼎鼎,他姓姚名广孝,本是长洲人,家族世代行医。至正八年,年仅十四岁的姚广孝剃度出家,法名道衍。后来,姚广孝拜道士席应真为师,学习阴阳术数。本朝太祖登基,太祖皇帝有感天下人才难寻,便诏令精通儒书的僧人到礼部应试,姚广孝以通儒僧人的身份被太祖皇帝召入京师,但却没被授为僧官,只获赐僧衣。
这次赏赐让太祖皇帝对这个和尚的学识,气度十分的欣赏。偶有提起,洪武十五年,马皇后去世,太祖皇帝挑选高僧神道碑铭神道碑铭随侍诸王,诵经祈福。当时,道衍得到僧录司左善世宗泐的举荐,并与燕王朱棣相谈甚欢,便要求随朱棣前往北平。姚广孝到北平后,任庆寿寺住持,时常出入燕王府,与朱棣密谈。
洪武三十一年,太祖皇帝驾崩,建文帝继位,并实行削藩之策。周王朱橚、湘王朱柏、代王朱桂、齐王朱榑、岷王朱楩相继获罪,被废除藩国。姚广孝密劝朱棣起兵,朱棣道:“百姓都支持朝廷,怎么办“姚广孝答道:“臣只知道天道,不管民心。“
后来,姚广孝向朱棣推荐相士袁珙、卜者金忠,使朱棣逐渐下定决心。朱棣暗中拉拢军官,勾结部队,并招募勇士。而姚广孝则在燕王府后苑训练兵马,还修建厚墙环绕的地穴,打造军器,用饲养的鹅鸭来掩盖声音。
而姚广孝每日往返于府、寺之间,与朱棣共商大事。在他的劝导下,燕王朱棣借着惠王削藩之机,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攻下建康,取得了政权,被成祖皇帝授予“资善大夫太子少师“的高爵。姚广孝拒绝了成祖为他修建府第的美意,继续住在庆寿寺中,并且相继参与了、的编修工作,从而成为成祖年间的一代勋臣。永乐十六年,姚广孝病重,不能上朝,居住在庆寿寺中。成祖数次前去探视,赐金唾壶,并问他有什么要求。姚广孝说道“:僧人溥洽被关在牢里已经很久了,希望能赦免他。“溥洽是建文帝的主录僧。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