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62章:运去英雄不自由
从此,十六岁的小皇帝有了妻子,他不再是独自一人站在世间至尊的殿宇上迎接万众的仰视。而中国古代宫廷一段缠绵凄凉的爱情也就此以这般金碧辉煌的方式揭开了序幕。
钱皇后出身寒微。当然,官场中的寒微看在平民百姓眼中还是很不一般的。她的曾祖父钱整,是成祖朱棣做燕王时的老部下,任燕山护卫副千户,一直对成祖忠心耿耿。祖父钱通官至金吾右卫指挥使,父亲钱贵继承了祖传的武职,多次随明成祖、明宣宗北征,凭借战功升至都指挥佥事。直到女儿被选为皇后,钱贵才被提拔为中府都督同知。
虽然姻缘的缔结是出于祖母张太皇太后之命,但英宗仍然对自己的皇后比较满意。因为钱皇后的两个亲戚在土木之变中殉国,钱皇后自己也因为英宗导致残疾,英宗十分感叹,加上钱氏家族
官爵太过低微,打算效仿宣宗朝的例子给予家族爵位。
对于丈夫的良苦用心,钱皇后深为感激,然而她并不愿意家族因为自己而无功受禄,损害丈夫的“明君”声誉,因此英宗的打算刚一提出,她就谢绝了。英宗原以为钱皇后的谦逊只是一种姿态,所以他也就再三地提出晋升丈人的建议。出乎他意料的是,钱皇后的态度完全不是客套,无论自己怎样提议,她都是推辞。也许是钱皇后说表现的决然,让小皇帝看到了祖母的几分影子,所以小皇帝对这个新皇帝还颇为敬重。
当然了,钱皇后也有值得敬重的地方,大凡是新婚夫妇,那个不是吃不饱舍不得离开的,更何况钱皇后模样可人,性子温和,为人又有主见,颇对小皇帝胃口,从两人大婚那一日,小皇帝就舍不得离开坤宁宫,恨不得白天黑得快一些,晚上亮得早一些才好,可皇帝不是寻常百姓家,一日两日到也罢了,日日如此,百官就不乐意了,况且大明言官从来都有好管皇上私事的癖好,才过了两日就有大胆的言官上奏章了,说什么色是浮云百宝妆,贪恋娇娥不久长。董卓贪色长安死,吕布贪色下沛亡。纣王贪色江山失,幽王宠褒把命丧。世人都把美色爱,袖里藏刀暗损伤。直接把小皇帝看做是纣王何等荒淫的国君了,据说小皇帝气得差点没让东厂把这个大胆的言官大卸八块,亏得钱皇后劝阻才就此作罢,这事儿传出来,百官对这钱皇后赞誉有加,说她有本朝马皇后的风范评价不可谓不高。
三人正有一搭没一搭的说着钱皇后的好,冷不丁的听得一阵脚步声跟着徐唏一脸兴奋的道:“宫里来人了。”
三人各自看了一眼,心道:“这人终究是来了,看来小皇帝还没有忘记我们啊。”
“来了多少人?”陈循有些兴奋的问,往年只是看着一干太监丫鬟捧着各种鲜果点心进入内阁,好生羡慕的很,今日自己也算是入阁大臣了,也有了这种资格了,也想看一看朝廷给的赏赐是
什么。
徐唏道:“就一个人?”
“一个人?”陈循楞了一下,目光与杨峥看了一眼,迟疑的道:“我们这里可有七个人啊,难不成让一个太监跑七次。”
徐唏道:“谁知道呢?”
杨峥也有些好奇,往年杨溥一个人的时候,内阁里里外外也来了七八个人,今年可好内阁都有七个人了,却派了一个人来,这不是本末倒置么?
真奇怪着,听得徐唏道:“人来了。”
杨峥与陈循、高谷三人顺着他的目光望去,便见一个小太监匆匆忙忙走了进来,步伐极快,不多时便入了内阁大堂。
“怎么东西都没不拿了?”陈循压低着声音道。
杨峥不想为了这点赏赐弄得诸人心情不舒坦,安慰道:“或许小皇帝知道人太多了派人来通知下?”
陈循点了点头道:“也许是这样的。”
小太监入了门后,左右看了一眼,很快就寻到了杨溥的签押房,事实上用不着寻,因为整个文渊阁最显眼的就是杨溥忙碌的身影,但凡来这里的人儿,,皇上这是对我们内阁不满寻个借口罢了。”
杨溥苦笑了声,道:“谁说不是呢?”
“你打算怎么办?”杨峥皱着眉头道。之所以这么问,实则是心头的担忧,本朝的首辅看似权势不小,可并非是前朝的宰相,况且本朝采用的是皇帝掌军,内阁掌政,一个没有兵权的内阁,权势再高也高不到那里去,况且身为阁臣最忌讳的便是皇上的不信任,一旦被百官察觉,少不了一些势利小人会无中生有,从此便永无宁日。
“老夫老了,待不了多长时间,皇上是喜也好,是恶也罢,都无关大雅。”杨溥一脸疲倦的道。
杨峥还想说什么,可看杨溥脸上的神情,知道这个老人是真的感到累了,到嘴的话儿终究是没说出口,淡淡一笑,道:“说得好,圣人说得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事儿既来了,皇上高兴也好,不高兴也罢,想那么多干嘛,要我说啊,该过年就过年,你看这些百姓又几个日子是好过的,那个不是高高兴兴的过年,你再看这些胡商,家家户户都堆满了香料、药物,可你看他们的脸上不也是笑容么,今日是大年三十,过年才是正经事,其他的琐事,明日再说。”
杨溥哈哈一笑,脸上的颓废之气一扫而空,大声道:”你说的对,过年才是正经事,其他能放则放。”
“对,能放则放,这天下没了你我照样蒸蒸日上。”杨峥脸上洋溢着兴奋道。
杨溥用力地点了点头,先前的沮丧之气一扫而空,先前的那点糟心事仿佛不存在一般,大声道:“走,回家过年了。”
“过年。”杨峥哈哈大笑道。
两人一前一后哈哈大笑而去。
大年初一,对于京城外的官儿来说,这一日从早上起来就开始写好的帖子,让人送至上司是同僚官员开始了自己的拜年之旅了,这是延续前朝的规矩,说是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起初不少官儿不习惯这一套觉得这样太过随意,体现不了下面官儿对上面的官儿的重视,但在本朝太祖皇帝的重压下,再有意见的规矩也是成了绕指柔了,时至今日非但送点名帖拜个年已成了官场的一股风气,过了除夕夜,各地的官儿就开始拿着帖子往来各地走动了,不管认不认识,只要看到是权贵的府宅,就上前投送拜年帖,有时候,送贺卡的仆人还因此吃到闭门羹。可即便如此风气却一路高涨,之所以如此,不外乎人情往来.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