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 2046章:一步也不能退
>
倘若不闻不问,百官怎么看,天下人怎么看,皇帝怎么看,所以这次三杨的态度明显,先是鉴于两人在苏州表现不尽人意,罚俸禄半年,其次决定剥夺两人官职,不过是留是用,毕竟是大事,内阁也不好就此做主,便将这事儿丢给了吏部,吏部郭大人虽一直有那个心思,但在杨大人离京前一晚二人把酒言欢,早已解开了心头的疙瘩,说知己好友未免有些过了,但做到不落井下石,还是勉强能做得到,所以在收到内阁指令后,并有立即付诸行动,而是送给了皇帝,那意思很明显,皇帝你的人出了问题,您老人家先看看,好给个意见。
宣宗对于杨大人可谓是信任有加,看了奏折,只是淡淡丢出四个字:“等自辩疏!”
这几个字儿态度不明显,这可苦了一干等着参奏的御史、言官,本指望能借此机会好扬名立万一番,哪知道皇帝态度暧昧,让他们一时下难以下决心,于是在杨大人这件事上,朝廷难得出现了奇怪的一幕,往日里上蹿下跳的御史言官,难得清净了一次。
奏折通过大明的驿站,一路南下,与宣德五年年底的时候送到了知府衙门,杨峥对此事倒也不是一无所知,主要是他编辑的《大明士林报》早已将这事儿刊登了出来,虽说零零散散,但对于杨大人来说,将这些零零散散的信息加以收拢,然后去伪存真,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并不难,但他并没有对此事采取任何的行动,一来,在他看来在打击豪强,退还田地这件事上他算是顺应了苏州的形势,并不算错,既没错,那就以平常心对待便可,倘若表现太过心急,反而落了下成,其二,他也是通过此事来看看皇帝对自己的态度,毕竟是远离朝廷,谁知道自己信任度有没有下降,万一被皇帝疏远了,自己拼死拼活不讨好,那就亏大了,亏本的买卖可不是他的风格,两种顾虑在脑海里走了一遍,便让他有了决定。
可以说我们的杨大人变了,变得比往前更加沉稳了些,所以才有了这种泰山崩于眼前不动于山的淡定。
将朝廷的奏章看了一遍,许久才听得杨大人轻叹了声道:“这个戴凤年倒有些本事,这奏折看似骂你,实则是苗头对着我,怪不得杨大人有所表示了?这样的奏折,换做是我只怕也唯有如此了?”
况钟本就有些担心,听了这话儿立即面露忧色,道:“大人准备如何应对,眼下的苏州城大人可万万退不得半步?”
杨峥笑了笑道:“退,谁说要退了,苏州能有今日,正是你我一步不曾退过的结果,今日若因富户退田而退,那明日保不准为了其它再退一步,苏州之所以乱了这么多年,固然有朝廷的原由,可谁敢说没有官员自我退却的因素在里面,我杨峥为官虽不长,可也知道什么时候该退,什么时候该退,那些是该退的,那些哪怕是丢了性命也不可后退一步,苏州好不容易有了今日的局面,岂有后退的道理?”
这几句话声音不大,却是落地有声,况钟就这么看了杨峥几眼,看着那张好看还略显稚嫩的脸上,多了几分从未见过的刚毅,让他没由来的对眼前这年轻的官儿多了些许信任,他暗暗点了点头,似下了某种决心,看着眼前的那张刚毅的脸,沉声道:“大人不退,卑职便陪着你不退,卑职不相信这天下就没有看明白大人苦心的人?”
杨峥回头看了一眼自己眼前的这个下属,似从自己,奏折一共从三个方面着手辩解,一曰整饬吏治。自明初以来,江南地区不法官吏往往与当地豪绅大户串通一气,贪赃枉法,敲榨勒索,谋财害命,成为地方百姓的一大祸害。据此,况钟先后颁布《督抚条约》、《续行条约册式》、《考语册式》等,斥黜贪墨,搏击豪强,矫革浮yin,厘正宿弊。具体有:禁迎送、禁请托、禁请客送礼、禁苛派银粮包揽侵欺、禁假公济私、禁苛派差役、禁官吏敷衍塞责、禁私役民壮、禁滥取民财民物、禁差遣人役骚扰乡里、禁官吏激an利侵吞、禁hui赂书吏、正军法、革募兵、定抚按出使车马,等等。严令各府、州、县大小官吏“一体遵奉施行,俱毋违错”。令既下,“郡邑吏凛凛竞饬,若非往日人。赇者则望风解印绶去,权豪势宦,敛手屏息,至移他省避之”。
二曰勒令退田。应天十府州强宗巨室数多,土地高度集中,是造成当地阶级矛盾尖锐的重要原因。永乐以来,兼并之风更为盛行,各地乡官豪绅无不采取各种卑劣手段大肆掠夺田产。其中比较普通的一种形式是通过“投献”侵占农民的土地。由于该地赋繁役重,“每一役出,辄破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