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逍遥江山 1756.1805章 :心明便是天理

1756.1805章 :心明便是天理

“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明便是天理”大家搜索!更新最快的“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听言动,即事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传习录上,“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传习录下。“心”不仅是万事万物的最高主宰,也是最普遍的伦理道德原则。在这种以理学为主的论调下,这种文章的刊发,立即引起了悍然大波,各大理学大家撰写文章来讨论,其中不少诋毁心学这种论调是绝不能容忍的,当予制止。对于杨峥刊登这样不利于风气的文章,没少责骂。

当然了,赞扬的声音也不是没有,但杨峥的目的是让各种学风通过报纸这种载体,彼此能做到扬长避短,如理学的教条弊端,心学的空谈误国等等,从而让能形成真正有益于世人的学问。

可以说随着加入的学者,读书人越来越多,两种学问的弊端,优点也慢慢在各种讨论中,有了眉目,杨峥所期盼的效果,慢慢呈现了出来。

当然了,也不是没有岸弊端,因彼此的观点不同,没少出现谩骂的情况,甚至有些过激的人,做出让人难以忍受的事情,对于撰写文章的学者给予武力打击,造成了不少的轰动,也引起了朝廷不少官员的不满,以刑部的反应最强烈,在文章讨论的大半个月,他们刑部的罪犯是最多的,各种因学问观点大打出手,造成了家族与家族的矛盾不少,因此当月的刑部牢房就没有空过,偏偏又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让刑部大感头疼,建议杨峥取消大明学风这一栏目。

而支持者也不少,这其中以户部,翰林院最有力度,户部的力度来自这半个月大明士林报因大明学风这一栏,卖出的报纸足足有十四万份,按照每一份报纸三文钱,足足赚了四万多两的真金白银,除去各种前期的投入,算起来竟赚了足足六千两,按照四六分账,户部也可以两千四百两,这让本以为赔钱的户部彻底松了一口气,精明如郭资那里不知道,在这种风气的下,这样的报纸只会赚钱,不会赔钱,而且照这么下去,赚钱将会越来越大,前两日他就听说杨峥决定在报刊上连载商号,见缝插针的做些宣传,好从中收取费用,一天多少钱。起初他以为这有些不切实际,有些犹豫,谁知告示贴出的被杨峥给予采用,获得了巨大润笔费,不少官员因文章所获取的费用竟高过其每月的俸禄,这样的巨大好处下,哪有不支持之里,其中以言官那帮清流支持最激烈,算是让杨峥松了一口气。

在这种坚强的后盾下,大明学风继续刊登各大名家的讨论文章,但双方的演变也越来越激烈,眼么下去,势必会坏了这种风气,在这时候,杨峥亲自出面,先是请了当世理学大师曹端撰写理学文章,给争论双方做出点评。

曹端为洪武年理学大师,天资颖异,”少负奇质,知读书”。五岁时,见到号称中国古代哲学之源的河图洛书,竟画地以质之父,其父竟被问倒。十五岁后,曹端曾从事农耕,业余苦读,”座下着足处两砖皆穿”。十七岁时,他已博览群书,专为自己构一书室,自名曰”勤苦斋”,以陈经籍。十八岁,开始专习儒业,”师事宜阳马子才太原彭宗古中华儒学通典,”游乡校”,成为秀才,其时他已打下深厚的儒学功底,”博通五经”。此后名声大显。

明永乐六年,以三十三岁的年纪参加了河南乡试,考中指出,认为这是事物的本源。是”理”是”道”。他说:”学欲至乎圣人之道,须从太极图上立脚跟。”又曰:”道即太极,太极即道,以通行而言则曰道,以不杂而言则曰一,夫岂有二焉。”这种世界一元论观点是唯物的。他的哲学思想是发展的。由此,他反对朱熹的太极”不自会动静”一说,认为太极会自动静,认识到了太极对事物的能动作用。由朱熹上推至二程之师周敦颐,重新为周的太极图说作了注解,让世人更清晰的“理”学的有益于世人的一面。

在曹端之后,杨峥亲自出手,以给出了最精准的剖析,因文章观点新意,且算是有理有据,文章一出来,立即引得双方观定之言一时纷沓而来,算是平息了这场毫无意义的争论,让世人理学心学的各自好处,各自的缺点,如何取舍的问题,到底是理学好,还是心学好,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

这种结果本就是世人愿意,所以先前那种恶劣的影响彻底消除了,双方也对彼此有了重新的认识,在理还是心的讨论上,也慢慢回归到了理性上,而这时以翰林院为首的西学也慢慢融入其中,以讨论十四行诗,十日谈为首的文章也有不少,算是给大明的读书人上了一课,渐渐达到了杨峥所想要目的。

而在盈利上,因准备精良,前期出现的印刷质量不佳,有的字体歪斜墨色漫漶,校对也不够精确,错字较多,内容空洞等现象彻底改正后,获得士农工商一致好评,从改革后的制度,制定的各项要求下,大明士林报总算是走向了正轨,后面的事情秩序照本宣科,基本上问题不大,杨大人才彻底从中解脱了出来。

/b/l/9/9794/ndx.l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