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3章:京城八月
阳历八月是北京城最热的时候,这一天,好久没下雨的北京城上空遍布阴霾,似有一场大雨将至,但从早朝到午后,这雨就一直落不下,把偌大的紫禁城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中,显得有些压抑,就是满朝文武也像霜打的茄子,蔫耷耷的,不仅如此,往日热闹非凡的皇城脚下,也不见了平日里的川流不息,各种叫卖上,呼喊声都停止了,街道上不见进进出出的人群,显得一片空旷,若不是偶尔从六部衙门里走出一些穿着朝服的官儿,整个紫禁城看上去,仿佛是一座死城。
紫禁城内的中轴线上,依次座落着奉天、华盖、谨身三座大殿。此时,巍峨庄严的谨身殿内,朱瞻基身着明黄色的盘领窄袖龙袍,头戴皇冠,手中的朱笔飞快的在勾勒着什么,身旁站着两个太监,一个打开奏折,一个负责大声诵读,主仆三人配合倒也默契,比起外面,这里竟没有丝毫暑气,要说这里有这个效果,还要感谢杨峥杨大人了,自上一次皇帝去了杨家府邸,对杨家避暑的工具大为欣赏,特意让他进宫了一趟,杨大人虽不是工匠,但好歹知道些理念,将自己心头的想法细细说了一遍,然后宫中的能工巧匠,发挥无穷的想象,将偌大的谨身殿制成了一座“凉屋”, 采用类似水车的方式推动扇轮摇转,将凉气徐徐送入屋中,或者利用机械将水送至屋顶,然后沿檐而下,制成“人工水帘”,屋子里自然会凉快起来。
这个方法比“人工风扇”和“叶轮拨风”效果好得多,不论从科技角度看,还是从人文角度看,都是一种进步(哪怕后一种的进步是顺带的)。到了明代,“凉屋”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一些文武官儿,在捎给老天爷,这可不是什么人都能写出来的。其中不少大臣也就皇帝是否这么做。
此事在前两日,群臣就已经开始争论了,不少大臣认为不过是一个寻常的天狗食日而已,不必大张旗鼓,劳民伤财不说,还没什么实际效果,这个以户部反应的最为强烈,而以言官为首一些官儿则认为,这是上天对大明下的警告,皇帝作为天子,必须要做出检讨,否则将会有更大的灾难,双方争论不休,最后将此事推给了内阁,内阁采了一个折中的法子,觉得这事户部所言是言之有理,而言官也是大有道理,中和的话,就是此事不需要大操大办,只需派个人儿写几篇华丽的篇章,然后交给皇帝烧给老天爷就好了,这法子立即获得了户部、言官的一致同意。
事情算是解决了,可人选又引起了争论,这算不上一个讨好的差事,可办好了倒也有些好处,而且不是一般人的能做到的,没有绝佳的文采,是写不来这马屁词儿的。所以争论的也就是那么几个人。
第一人选自是今年的新科状元马愉了,此人临朐县朱位村人,其先祖为汉代马援,扶风人(今陕西兴平) ,为伏波将军,助光武帝(刘秀)中兴东汉,故马氏至今尚自称为“伏波世家”或“扶风世家”。马援后世散居 各地。至宋末,有马近者,为青州府学教授,入元,不仕。避居临朐,遂以为家。近生珍,珍生庆,庆生天驷 ,天驷生景信,景信生士贤,士贤乃马愉之父也。由近至士贤,六世为儒,多以教书为业,皆有隐德,士贤更被乡里称为善人。
马愉二十岁中秀才,永乐十八年,中山东乡试第三名举人,时年二十六岁,在山东士林中,极有威望,也是当年被看好中状元人选,而马愉也是以此为目标,第二年春欲赴北京参加会试, 途中得病,误期,返回。
^^^^^^^^^^^^^^^^^^^^^^^^^^^^^^^^^^^^^^^^^^^^^^^^^^^^^^^
第一更送上,一直登陆不上去,只好来了下网吧,试了好多次,算是登上了,新的一卷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