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古代农家日常 第六百三十四章 殿前忽悠

殿前忽悠

小朝会其实就是三四个赵晤信任的大臣,每次下了朝后留下来,跟他一起讨论一下不能当着大臣们的面处理的事情。而这三四个大臣,都跟齐伯昆一样是在赵晤做皇子时就跟着他的,都有从龙之功。

齐伯昆要送一份人情给赵晤,这些臣子自家又没有子孙有资格争那状元之名,自然乐得个顺水人情,纷纷附和齐伯昆的提议。

赵晤当时那叫一个开心啊,终于可以封他最喜欢的作者大大做状元了。他打定主意以后一定要好好提拔齐伯昆最看重的孙子,以补偿齐伯昆的这番好意。

殿试后的面圣,实际上就是再一次确认这些进士是否有真材实学的一个过场。尤其是一甲三位,皇帝通常是问得最多的。

此时面对杜锦宁,赵晤有一肚子的话要问她。

比如话本里所写的再生稻、双季稻和绿肥等问题,以及话本的后续情节;比如杜锦宁在策问里所说的农业问题、航海问题和国际贸易问题。

因为一直沉浸在话本的情节里,赵晤最想问的还是农业问题。航海与国际贸易不过是锦上添花,有也可,没有对于大宋也没多大影响。

可农业不同啊,那是国之根本。如果农业发展得好了,所有的百姓都有饭吃有衣穿,做土匪或想造反的人就少了,北边的游牧民族也不敢对大宋轻举妄动。如此一来,就国泰民安了。

做皇帝的,不就是希望盛世太平、国泰民安吗?

赵晤扫视了一排十个低着头的新晋进士,开口道:“杜锦宁,你的文章里提到要加强农事管理。那么你说说,如何管理?具体该怎么做?”

听到赵昶的问题,排在后面五位的进士倒没什么想法,而排在,所以想要做手脚,也不是不行。

现在皇上问这么一个关于农业的问题,又具体到如何操作上,这可是问到点子上了。两人看杜锦宁这相貌这气度,再加上会试、殿试都得了,还不知道是哪个做枪手替这小子写的呢。

现在面对面问上了,要是杜锦宁答不上来,露出不学无术的端倪,就算皇上看在他家的背景上不治他的罪,他的状元名头也肯定没有了。到时候垫底,他丝毫不觉得杜锦宁这是空口白话、胡吹大气。事实已经证明,杜锦宁在话本里写的再生稻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能够增产增收的。那么杜锦宁在金銮殿上所说的话,难道还能是信口开河不成?

他兴致勃勃地问道:“科学技术是里也提过,种田需得因地制宜。哪些地方适合种什么,可能当地的庄户因为见识浅薄,只知道遵循祖辈的种植经验,因循守旧,不知改进。这就需要朝庭派懂行的人去,研究当地的气候风土,推广更适宜当地种植的经济作物,以达到物尽其用的目的。比如某个地方特别适宜种植棉花,那咱们是不是让他们专门种棉花而不种粮食呢?京城这边适合种粮食的耕地就可以不再种棉花,全部都种粮食。到时候拿粮食换棉花,既能为大宋增产创收,又能保证当地百姓因增产而生活得更好。”

杜锦宁拱了拱手:“这些要说清楚,需得费不少时间。如皇上不嫌草民罗嗦,草民回去之后拟一个折子,专门详谈这个问题。”

最近阅读